第二十七位皇帝名叫李瀍(chán)(814年-846年),临死前改名“炎”。 李瀍是德宗的第五子,也是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李瀍登基后,召李党领袖李德裕回朝,李德裕提倡“政归中书”,国家渐渐恢复元气,被称为“会昌中兴”。李瀍崇信道教,于845年下令打击佛教,史称“会昌灭法”。李瀍吃道士给他的长寿丹后中毒而死。李瀍庙号武宗,为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 第二十八位皇帝名叫李忱(810年-859年),是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和武宗的叔叔。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后,他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李忱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李忱于846年把李德裕贬出朝廷,重用牛党的白敏中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李忱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湟河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李忱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859年,李忱因服用丹药中毒而死。李忱庙号宣宗,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葬于贞陵。 ![]() 第二十九位皇帝名叫李漼(cuǐ,833年-873年),宣宗长子。李漼“器度沈厚,形貌瑰偉”,“ 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沉湎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于873年举行了唐代最大规模的迎奉佛骨活动。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他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用“國有九破”描绘当时的局势:“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李漼于873年去世,庙号懿宗,谥号为昭圣恭惠孝皇帝,葬于简陵。 第三十位皇帝名叫李儇(xuān,862年-888年),是唐懿宗的第五子。他在位期间,将政事统统交给了宦官田令孜,自己去肆无忌惮地游乐,喜欢斗鸡、赌鹅。874年,王仙芝起义。翌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颠簸了半生的李儇去世。李儇庙号僖宗,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 ![]() 唐朝的第三十一位皇帝名叫李晔(867~904),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李晔在为的十六年间,一直是藩镇朱温手中的傀儡。904年,李晔被朱温的党徒杀害。李晔庙号昭宗,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葬于和陵。 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李柷(公元892-908年),是唐昭宗第九子。907年,朱温逼迫李柷下诏于二月行传禅之礼,将帝位禅让给朱温,奉朱温为帝。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至此,立国总计274年的唐王朝灭亡。朱温封李柷为济阴王,迁居曹州。次年二月二十一日,朱温派人将李柷杀死。朱晃上谥号为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哀帝的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採用,故后世称李柷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李柷葬于温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