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说,说迎驾可以,但怎么可以说夺门呢?皇位本来就是皇上您的啊!自己的东西,怎么可以说夺?这不是自己认为自己篡位吗?而且当时幸亏是成功了,如果不成功,以郕王(朱祁钰)对皇上的猜忌,皇上的下场会如何?而且当时郕王已经病重,他死了,又没有子嗣,大臣们自然会迎您复位,何须这般纷扰?但如果是这样,这些人如何能够邀功升赏? 朱祁镇顿时醒悟,感觉自己被利用了,接着勃然大怒,下诏以后奏章中不得用“夺门”字眼,并将以夺门之功获赏的四千多人全部罢免,最后,石亨被以谋反罪处斩,石亨还算识相,还没斩自己先病死了。石亨败,曹吉祥被迫谋反,也被朱祁镇碎尸于市。 ![]() 看到这段,可能很多人会加深朱祁镇昏庸的印象。这么浅显的道理,朱祁镇怎么之前不懂,非要人家提醒你你才想的通。 对于朱祁镇这个人,我在之前的文章分析过,他是个容易以真心待人的人,也因此富有人格魅力,也因此他痛恨背叛和被利用。(文章链接:真实的朱祁镇,可能没有霍建华的美貌,却有征服敌人的人格魅力) 他在南宫被囚禁7年,朱祁钰为了防止他跟外界联系,连一棵树都不给朱祁镇留,所以朱祁钰病重,他很可能是不知道的。当时朱祁镇濒临绝望的边缘,被囚禁7年,好在朱祁镇心理素质好,不然可能都崩溃了,所以当石亨等人突然砸门请他复位时,好像一个快溺水而死的人突然抓到了救命稻草,朱祁镇内心一定非常感激,他主观上更愿意相信这些人是真的忠于他,所以才会来迎他复位。 当时的朱祁镇内心对于自己通过这场政变夺回皇位心也是有点虚的,这个虚不是害怕能不能成功,而是对自己皇位正当性的不自信。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杀于谦这点可以看出来:当石亨等人建议他杀掉于谦时,朱祁镇犹豫,但是当石亨一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时,朱祁镇就下定了决心杀了于谦,如果朱祁镇真的对自己夺回的皇位政治正确性那么坚信的话,他没理由被这一句“此举无名”所打动而杀掉于谦。 为什么他对夺回皇位正统性不自信,我觉得首先朱祁镇是对弟弟的不相信,接着是对大臣们的拥戴自己的不自信。 当时政治环境是朱祁钰拥有绝对的皇帝主权,没有凌驾于皇帝的权力的存在,因此,朱祁钰有立嗣的权力,他就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濬(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朱见济早夭,但朱祁钰迟迟就是不立朱见濬为太子,有人如此动议他就勃然大怒,可见他主观上就是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朱祁镇也知道自己弟弟不会这么好心主动还回皇位。 ![]() 而朱祁镇之所以退位,是因为自己闯了大祸,差点断送了大明帝国。后来瓦剌人带着他去勒索明朝,开始还能勒索地到钱,后来一分都没有了,没人管他死活,朱祁镇很自然会觉得是群臣抛弃了他。加上被软禁的7年来没人敢来看他,更加加深了他的印象——他是个被群臣抛弃的人,即使朱祁钰死了,大臣也很可能不会再拥立他复位。 以上两个原因,使朱祁镇对自己的正统性开始心虚。所以,他自己一开始也觉得自己这场政变是绝对有必要也有意义的,所以他并不反对用“夺门”二字来形容这场政变。 因此就算他后来知道了朱祁钰病重,他也并没有否定石亨等人的功劳。 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朱祁镇已经开始怀疑这些人拥戴自己的真心了,李贤也是看准了朱祁镇这样的心理,才敢说出上面一番话,彻底摧毁朱祁镇对石亨等人残存的感激。 李贤的一番话对朱祁镇的影响,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朱祁镇完全相信,一种是不信。 第一种可能,朱祁镇完全相信,那么无论是否夺门,皇位都是自己的,加上这些年石亨的所作所为,朱祁镇自然会认为石亨是在利用自己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铺路,当然痛恨,杀之而后快。 第二种可能,就是朱祁镇不信,但既然李贤说了这话,就是说大臣们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的正统性,不管是否真心,都可以借坡下驴。既然大家一开始就认可我,那我干嘛还把自己当篡位的人呢?再加上朱祁镇本来对石亨的不满就已经到了临界点,正好借口干掉他! 既然“夺门”是没必要的,自己的正统性不需要杀于谦来“正名”,所以从那之后,朱祁镇才开始后悔错杀于谦。 所以,朱祁镇禁止奏章“夺门”二字,一是恨石亨等人对自己的利用,二也是借此传达一个信号,我夺不夺门,皇位都是我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