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袁世凯死后,其儿子们各自分得了一些财产,作为长子的袁克定得到了一大笔钱还有房产,他带着家人搬到了天津隐居起来,似乎感到再无脸见世人,因为此前他扮演了一个小丑似的角色,为了帮其父亲复辟帝制而上窜下跳,人们对他没好印象。隐居起来的袁克定,或许是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开始变得实谦逊了许多,据他的后人回忆,这个当年不可一世的“皇子”,到了开津当了寓公之后,就是一个小老头,见人就微微一笑,讲礼貌,不争执,过着平凡的生活。原在开滦矿务局任督办的职务也于1928年辞去了,家庭生活开始陷入困境中,有时不得不吃窝窝头,就着咸菜,但他还想摆着谱儿,竟用当年从德国带回的西洋刀来切那窝窝头。 抗日战争时,袁大公子的表现是他一生中的亮点,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当时日本驻北平的大官土肥原贤二就想极力拉拢袁克定参加伪政府里面来,想以他过去的身份地位来影响其他人亲日。生活已经穷困潦倒的他,只要应许一声,挂个职务,那生活立马就会改善,但袁克定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有自己的判断,他以身体多病为由拒绝了土肥原贤二的请求,没有给日本人面子。 1949年之后,袁克定年龄渐大,体弱多病,没有固定的工作与收入来源,与毛泽东关系亲密的章士钊同情可怜他,算是走“后门”为他按排了一个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差事干,实际上是挂名领工资,每月有五十多块钱的收入,也可基本上满足家庭开支了。1958年,这位曾显赫一时的袁大公子病逝。 袁克定有一妻两妾,妻叫吴本娴,是清末湖南巡抚、大书法家吴大澄的女儿;一妾叫马彩凤,为袁克定生了一个儿子,叫袁家融,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一妾叫章真随,是唱京剧出身的。袁克定平日怕妻宠妾,家庭生活总在矛盾与风波中度过,因为他没有他父亲那样的能耐,让所有的女人都老老实实地听话。 袁克文 四 与热衷政治权力、总想将来以“皇子身份”而继承“大统”的袁克定相比,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则是别一种完全不同的人,他敏感、聪明、远离政治斗争,不屑于争权夺利,爱好文化艺术,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还是收藏大家与曲艺高手。他的性格是狂放的,又似乎是压抑的,这多少与他的亲生母亲金氏有关。前面说过,作为朝鲜王妃的妹妹,金氏嫁于老袁时没有想到袁竟然把她的两个丫头一并“收购”,这就与这位心高气傲的金氏平起平坐了,而且那李氏还排在她的前面,这让她感到很是不满,心中的苦痛难以言说。她的情绪不能不或多或少折射给他的儿子袁克文,使他对父亲也有着不满的情绪,对政治有天然的漠然与冷视。他把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用于也只有公子哥才会有的吃喝玩乐与发展艺术才能上面。 袁克文生于1889年,号寒云,比他大哥克定小了11岁。这位生于朝鲜汉城的袁二公子,是一个绝对的天才,读书过目不忘,记忆力非一般有可比,加上长相英俊,所以自小很得老袁喜欢。这位公子长大成人之后,由于吃喝嫖赌抽,无所不为,混迹于江湖与戏子中间,后来人们把他与另位三位公子哥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关于民国四大公子,虽然后来有多种说法,但多数人都认为那四人为袁克文、张伯驹、溥侗和张学良。张伯驹,生于1898年,1982年去世。他是河南项城人,与袁家是老乡,又有亲戚关第。张伯驹的父亲叫张镇基,是称袁世凯为表哥,他是光绪三十年的进士,后官至直隶按察使、河南都督,有经济才能。张伯驹,9岁就能作诗,是一个公认的“神童”,后成为中国第一收藏大家。 溥侗,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属典型皇族。此人有多方面的才华,吹拉弹唱、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既爱收藏又懂鉴赏,还特别喜欢昆曲与京剧。据说他一人在《群英会》中可扮演周瑜、曹操、黄盖、鲁肃、蒋干五个角色,时人称其为“红豆馆主”。 东北王张作霖的大公子张学良在四人中年龄最小,他也是四人中与政治与军事与权力打道最多、最有纠结的一个人,同时他的艺术上的才能与成就也是最差的一个。他的情况人们都熟悉,此处不说。 最近网上不少人时常在谈论所谓的“京城四少”,把几个有钱的人并在一起,甚至有人拿他们同当年民国四公子相比。在我看来,现在这所谓的“京城四少”,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艺术品味,还是家世,还是对社会的影响,都无法与当年四公子相提并论,他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