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倒是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范蠡。说是范蠡出主意让西施入吴,如何打探和传递情报都是范蠡所为,最终也是范蠡将西施带走了。这说法当中有很多不通之处,西施经过三年练习歌舞然后入吴,这时范蠡正在吴国为人质,两年后才回国,因此,西施的被选中应该不是范蠡所为。即便是范蠡回国后见到过西施,那西施入吴后也不可能见到范蠡。范蠡作为附属国的一个臣子,要入吴必须提前告知吴国,进入都城必须要得到允许,其活动更是在吴国的监视之下,不用说是见西施,就是见西施的侍女也不可能。也就是说,西施即便是间谍,也不是一个传递情报的间谍。

       作为间谍,剩下的只有一个作用,祸乱朝政。这当中又有两件事可做,迷惑君王荒废政务、杀大臣。

先说伍子胥的被杀。
     伍子胥曾经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并和孙武一道协助吴王灭亡了楚国。阖闾还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时候,伍子胥力争使夫差当上太子,夫差因而能够继位为吴王。可以说,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父辈,其功劳地位可以和后世的吕不韦、诸葛亮这些个被称作“仲父”的人相提并论。所不同的是,吕不韦和诸葛亮辅佐的是“孩子”,实际上握有王权,而伍子胥辅佐的是成年人的国王,这个国王不光有权利,还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人在越国的问题上总是不能一致,而这种分歧又总会影响到吴国的一些重大决策。最初,吴国兵围会稽山,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是采纳了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讲和了。此后五年,夫差听说齐国发生了内乱,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出面阻拦,说,勾践吊死扶伤,将打算有所作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出兵齐国,却取得了胜利,从此就很少听从伍子胥的建议了。而这个伍子胥却仍然像一个长辈一样,总是喋喋不休地絮叨着“越国才是心腹大患”,这样的话在夫差听来实在令其心烦。不胜其烦的夫差在此后四年准备攻打齐国时,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齐国,而这个伍子胥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大夫鲍牧。这种事情在当时来说,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发生在一个执政大臣身上无异于叛国。吴国太宰伯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屡屡向夫差进谗言,最终导致了吴王赐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的死,是君臣政治见解不同的结果,是夫差要摆脱这个父辈老臣束缚的结果,也是伯嚭要取而代之的结果,绝对不是西施吹枕边风的结果。


     最后就是,夫差荒废朝政了吗?让我们看看夫差的行动吧!
     夫差七年(前489),吴国伐齐,在艾陵大败齐兵。九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订立盟约后撤离。十年(前486年)夫差第二次伐齐。十一年(前485),夫差第三次北上伐齐。十三年(前483),夫差北上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十四年(前482)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在古代,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以显示势力,盟主的用意是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其他会盟国是为了国君的护卫和表示服从调遣,夫差也不例外。一个江南水乡之国,八年中六次举国兴兵,北上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这能说是荒废政事吗?要知道,古代的一次战争,从准备战争、行军进入战场到战争结束,往往需要几月甚至几年时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夫差的亡国,不是在于他的懈怠政事,而是在于他的穷兵黩武,不恤民力。越国正是利用夫差十四年吴国这次的会盟,出兵攻打吴国,并俘获了太子友。吴国因为国王在外,国内又没了太子,国内空虚,只好派使者带着厚礼与越国讲和。越国也考虑到暂时还不能灭亡越国,就同意了吴国的讲和。但这个时候,两国的主次关系已经倒了一个个儿,吴国连年征战,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战争中死亡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越国手中。夫差十八年(前478),越王勾践伐吴,在笠泽大败吴军;二十年(前476),越国再次伐吴;二十一年(前475),越国围困吴国三年,直到夫差二十三年(前473)灭亡了吴国。
     我们不妨再问,夫差六次北上那八年间,西施在哪里?吴国衰落到灭亡这十年,西施又在干什么?尤其是最后越国围困吴都城这三年,西施又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西施不具有间谍身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