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洛阳时,关羽也打出了“汉寿亭侯”的旗号,但这却丝毫无助于他的顺利过关。按照常理,关羽这个“汉寿亭侯”在组织内的地位是要高过洛阳守将的,也就是说关羽本来是可以运用地位带来的权威的。但是,权威有效的前提就是权威要合法。以前关羽是在曹操的手下,他的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是吻合一致的。可在他挂印封金后,他事实上已经不再属于曹操的组织了。而他又是前往曹操阵营的敌对组织——袁绍处投奔刘备,从而,关羽的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曹操组织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洛阳守将怎么可能会因为关羽拿出“汉寿亭侯”的派头就放他过关呢? 当然,由于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虽然权威事实上已经失效,但仓促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点的。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失效的权威仍然还能发挥效力。 魏国权臣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外出打猎之际,发动了夺权的变乱。桓范向来忠于曹爽,是曹爽最为倚重的“智囊”,他是不可能投降司马懿这一派的。司马懿担心他逃走后与曹爽会合,再为曹爽谋划反制之策,就立即派人召唤他前去。桓范知道自己一去,绝无幸免的可能,他只能决定立即逃走。但是当他逃至城门时,大门已经奉司马懿之命紧紧关闭。司马懿严命,任何人都不得出行。 桓范见守门官吏是他旧日的下属,就从袖中取出一块竹板说:“太后有诏,派我出行,你立即开门。”守门官吏虽然奉了司马懿的命令,将城门关闭,但他并不知道真实的内情。出于职业的本能,守门官吏还是提出要查看一下太后的诏书。桓范怒道:“你以前是我的部下,怎么敢来查验我?” 守门官吏为桓范的旧日权威所慑服,开门放他出去。桓范刚一出城门,不忍心门吏受了自己的牵连,就对他说:“太傅司马懿已经造反,局势大乱,你赶快和我一起逃走吧。我刚才是假托太后之诏骗你的。” 守门吏大惊,立即冲出来追赶桓范,要将他捉拿。但还是让桓范逃走了。守门吏只好向司马懿汇报并请罪。 桓范之所以能够骗过守门官吏,就是利用了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拿出旧日上司的派头,充分运用了自己曾经的权威。而这权威因为利益的冲突,实际上已经完全失效。 上述三个关于权威效力的小故事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当你想运用权威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或者要抵御他人利用权威的力量来对你进行说服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注意权威的合法基础是否存在。要知道,没有合法基础的权威不过是一只纸老虎罢了。 第二,当你想运用的权威事实上已经失效的时候,你也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虚张声势,延续使用。当然,这不仅仅需要智慧,也需要你的胆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