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遇到饱受辱没的韩信,立刻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马上就去月下追韩信,其他人立刻就告知刘邦说萧何逃走了,刘邦半信半疑之间,萧何带着韩信已经回来了。结果是萧何的确慧眼识金,韩信不负众望,他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但韩信从来也没有想到,最终这位一直让自己有成就感的老兄却最终彻底出卖了他。刘邦多次御驾亲征,萧何则负责筹集军粮和后方调度。但善于猜忌的刘邦似乎并不放心这位与自己共患难的老哥哥。多次派人回来探视。好在萧何手下有不错的忠勇之士,三次出谋,甚至不得已让萧何自污,才躲过了劫难。相信萧何当时肯定已经是一头大汗了。 看来当臣子的的确太不容易了,功需立,还不能锋芒太露,否则就吃大亏。萧何总算是有惊无险,战战兢兢地走完了他一生。 ![]() (图)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人 最后来说韩信。如果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功勋的话,那么韩信 也算得上是居功至伟了。然而从小就立下宏志希望出人头地的韩信显然既没有萧何那种躲藏的本领,又没有留侯张良那种退隐的才能,他先开始在刘项二人争执不下,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利用凭借自身优势邀功,自封为齐王,刘邦最终满心不悦地答应了,但却显然就已经为最后的死埋下了祸根。 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然后北服燕国,最终合围楚军,垓下灭项。然而出色的将领毕竟不是杰出的谋略家,他背信杀掉钟离昧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自己的结局。被封为淮阴侯的韩信,开始也常常担心自己会因“兔死狐悲”而灭,于是也学起了装病的老把戏,但心中却显然并不服气。 有一次,拜访樊哙归来,韩信笑着说:我这辈子居然会同樊哙等同列!而在皇帝问及统率兵马问题的时候,他说皇帝只能统辖十万军队,而自己则多多益善。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与陈豨说的话显然就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甚至还用内应做他们之间的约定。然而后来当陈豨真的反叛的时候,韩信却再三犹豫不定,并因为得罪小人而被告发,错过了时机,被张良萧何等设计害死。 ![]() 细察汉初三杰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跟对人固然是不错的,但可以共苦的领导能否再次同甘,那就是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而事实上,皇权时代的领导大多是没有容人之度的。自愿离职的范蠡算得上是一位明智的人,最终得以颐养天年,而不舍得放手的文种就几乎是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处死了。 张良选择了有恩于吕,萧何选择了大隐于朝,他们都是隐身的高手,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人,他们都不能彻底撼动江山,而韩信不同,韩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将啊,文能兴国,武能安邦,这样的人却丝毫不知道节退,那是个什么概念呀,刘邦不傻,当了皇帝的刘邦更是精明,假惺惺的几滴眼泪流给了项羽,项羽死了,假惺惺的几滴眼泪留给韩信,韩信死了。又惊又喜的刘邦彻底放下心来,然而多年以后,他留下的封王的历史隐患得由他的子孙来承担。一个汉王朝依然不能在历史的反复循环中幸免。 ![]() (图)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宋代的赵匡胤倒是聪明,而那些建功立业的将领们也知趣,不费一刀一枪,一场宴会,所有的将领们都自觉自愿地交了兵权,从此颐养天年,得以荣华富贵一生。明朝朱元璋朱棣则借力发难,接连的几个诛杀,顷刻之间,几万颗智慧的头脑堆满了惊异和惊恐的菜市场。同样的历史在清朝也不乏凄厉,吴三桂投降的屁股还没捂热,康熙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出长长的刀俎。而在这之前的洪承畴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选择了致仕退隐,也就得以保全一家。 所以说,千古兴亡是一场看起来不错的豪华梦想,只是谁也不知道,这场梦想的前面,好不容易保全下来的身躯到底等待的是死亡的屠刀,还是活着的希望。在历史中,我们只能看到有着两个大字镌刻,那就是“选择”,时时刻刻,在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决定命运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因为英雄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做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