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南京早在清朝就有了“地铁” 类似今天5号线(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清朝“地铁”类似今天5号线
    以驴代步,并不是江宁城一直的交通状况。为了改变城内“舍驴、骡、马车即肩舆(轿子)外,别无其他交通工具可以代步”的状况,同时为了加强市内与下关交通,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于1907年奏准清廷,动支藩库银40万两,自下关修筑铁路入城,1908年12月,该路完成,1909年2月正式通车营业,贯穿江宁省城,故称宁垣铁路或宁省铁路。
    虽然是铁路,但在如今看来这更像是现在的地铁,只不过这是一支“地上铁”。“铁路通车后,置有英制机车2辆,货车4辆,头等、二等联合客车2辆,三等客车6辆,另外还有装饰豪华的总督专车1辆。客车车厢每辆可乘坐八九十人,两车南北对开,每小时1趟。”夏维中告诉记者,该路全长7.3公里,起于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经栅栏门、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今鼓楼)、沿北极阁南麓、两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后墙,跨珍珠河后,在今天太平北路东侧南折,走督署衙门东墙外到夫子庙地区。沿线设江口(今港务局三号码头附近)、下关、三牌楼、无量庵、督署等站。
    
    如此线路,与今天的地铁5号线、3号线部分极为相似。为何如此设置线路?夏维中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在江宁举办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影响极大,不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鲁迅、茅盾等皆曾参观过劝业会并被其新奇的技术、壮观的布置而震撼。当时劝业会在沿线附近,就是为了方便游客。”
    学习西方车牌还分春夏秋冬
    从最初的简单代步,到城内“地铁”,清朝的南京城交通有着巨大变化,之后马车、人力车等都逐步发展起来,车牌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如今“限牌令”让人对车牌诸多关注,而在清末时车牌就有一个重要规定。“不久前南京的一个民国衣食住行展中,展出了当时的自行车车牌分春夏秋冬、按季换车牌,其实这都是清末延续下来的。”夏维中告诉记者,此举就是当时张之洞学习西方交通的产物。
    当年的牌照不仅分春夏秋冬四季,并以颜色和文字区分,换季时需要重新更换。除了自行车,当时的人力车、水车也都是按一年四季发放车牌。为何有此举措?夏维中笑道:“戊戌变法之后,我们很多都在学习西方模式,很多就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学习。”而到了民国之后,更有《南京陆上交通管理规则》中出现专门关于自行车的交通法规,内容包括:车上应安置手铃、一车不准两人共乘、晚间行驶需打灯……违规者要处1元以上、5元以下罚金,“这一切都是学习摸索的一个过程。”这部书让曾经了解不多的清代的南京历史,逐一揭开了面纱,填补了清代南京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