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刚刚上任不久的大总统徐世昌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此日正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感恩节,徐世昌出席阅兵式并鸣放礼炮108响。 新式洋枪洋炮装备的北洋士兵走过太和殿前,接受中外宾客的检阅。这次总统大阅兵,是展示北洋政府崭新形象的绝佳机会。 在一群军官的簇拥下,身穿西式燕尾服、头戴礼帽的徐世昌沿着太和门台阶拾级而上,步履矫健而沉稳。 阳光照射在徐世昌那圈标志性的花白胡须上,使得63岁的他更显儒雅内敛。在频频向人群脱帽挥手致意后,徐世昌在周围众多外国使节的注视下,开始发表演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也为协约国集团做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得到属于我们的荣誉。 1919年7月19日,英国举行和平日胜利大阅兵,中国人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邀请并如约而至。 同时出现在大阅兵中的军队,还有法国,美国,比利时,日本,葡萄牙等36个国家。其中人数最多的自然是东道主英国,军队人数达到数千人。其余国家人数几人,几十人,几百人不等。 ![]() 在阅兵式中,中国军队显得尤为突出。虽然他们只有7人。 唐在礼将军领头,胸前挂满了战功勋章,手持马刀,目光坚毅,颇有中国古代的大将风度。紧跟在他身后的一名副官手持民国初年的五色国旗,身旁有手持马刀的另外两名军官护卫。 在后面的一名副官手持陆军军旗,也有两名军官护卫。 他们都骑着战马,军容严整,英姿勃发,燕颔虎颈,器宇轩昂,是经过严格训练和选拔的精英。在挤满人群和众目睽睽的伦敦大街上,他们得到了英雄一般的欢呼,这其中也有人发出惊讶的声音。 毕竟,英国平民没见过中国人,传说中的东亚病夫怎会有这样的气度。 笔者每每读到有关唐在礼将军在阅兵式中的表现,便会发出“我欲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感慨。总是莫名的被感动。 当我们向世界第一强国亮出自己的宝剑,得到的不是嘲笑而是尊重时,这才是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尊严的最大尊重。 我们可能落后,我们可能命运多舛,但我们不会低头,永不低头。 英国人邀请中国参加阅兵式,自然有他的道理。 中国对于协约国的贡献,应当说是很大的,自1916年5月至1918年11月,大约有14万劳工在战场服役,他们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期间,大约有4000劳工死于欧洲战场,不得魂归故里。 另外,中国还秘密为协约国运输枪支弹药,直接支援了欧洲战场,这些功绩都不容被抹杀。 有付出自然有回报,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着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收回了旧俄政府从中国夺取的部分主权与权利,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政府逐渐瓦解了东北的俄国势力。当然,随后被日本窃取便是后话了。 1917年12月,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发生了苏维埃武装夺权事件,北洋政府趁机出兵,解除了工兵武装,恢复了哈尔滨秩序,并趁机收回了中东铁路的部分管理权和监督权。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设问,是不是苏俄有意还给中国这些土地。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苏俄此时即便有心干涉,也无力回天了。因为苏俄的形式,太严峻了。不过自强者天祐,如果政府不主动采取行动,这些权益是不会自己送上门的。 荣誉光环笼罩着首脑和将军,但世界不该忘记,那14万背景离乡、远赴重洋的中国劳工,以及那4000名不能魂归故里的基层英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