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暴雨后故宫为何无明显积水?故宫博物院院长揭秘(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奥秘 3“千龙出水”绝无积存
    网上流传的“千龙出水”照片,让人感叹故宫雨景的壮美。单霁翔说,这一组照片便出自故宫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后排列,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就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这些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既能排水,又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
    单霁翔说,暴雨来临时,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在大雨时如白练,小雨时如冰柱,而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奥秘 4 全石沟渠结实耐用
    单霁翔表示,紫禁城古代排水设施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故宫古建筑一样得到精心呵护。为时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将古代排水系统保护纳入其中,正在稳步推进实施。
    故宫的排水系统十分庞大,仅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沟的长度就超过15公里,其中暗沟的长度将近13公里。故宫博物院将排水系统分成几个区域,按区域制定集中清理计划,逐区开展,在4至5年间完成一次全院的排水系统的集中清理工作。
    
    另外,故宫排水系统仍然功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宫内的明、暗雨水沟很多都是全石制造的,结实耐用。当然也有一些砖石混合或者砖制而成,在历次检修排查中,发现破损构件都及时进行了更换,确保大雨中排水通畅。
    奥秘 5 雨污分离提升功能
    单霁翔透露,随着故宫社会功能的增加和强化,在保护和保留原有雨水系统的同时,需要继续建设完善污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设。目前故宫博物院内部排水系统已经形成雨污分离的两套排水系统,污水系统是同市政管网相连的单独管线,排水系统仅用于排除雨水。
    单霁翔同时表示,古代排水系统与现代排水系统相结合的同时,人员管理也要到位。在暴雨过程中,全员上岗。一是制定防洪预案,专职人员到位,预备疏通工具到位,以随时到岗排除堵点。二是与北京市水务局河湖管理处建立紧密的联系,保证通讯畅通,在雨季随时监察内金水河水位,通过开闸放水,适时调节内金水河水量水位。
    单霁翔认为,故宫排水系统能够经受住暴雨考验,既是因为古代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