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之后,商人出身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又在秦国广收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学术进行了整理,大概是天下分久必合的时运到了,所以连学术也终于开始由鼎沸的争论走向统一之路。 秦国一统之后,注重法家,还没有儒家的一展风采的时机,而大汉建国之后,又因为天下民生凋敝而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国力日渐强盛,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适合乱象滋生的帝国,原本已经没落的卜算之道渐渐在民间兴起,甚至于在高高的皇宫之中也有了这种不合时宜的东西。雄韬伟略的汉武帝刘彻心急如焚,他亟需一种新的统治思想,在这种政治需要之后,才有了大儒董仲舒顺时应世的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并在接下来的几千年被奉为圭臬。 ![]() 于是,在武帝的倡导下,帝国开始将儒家放置到了神坛之上,大汉帝国从此有了新的思想约束。于是,东汉末年,一大派儒家经学之士涌现而出,例如我们熟知的天才孔融、还有王充等人。他们将前代的各种思想之中自己认为的闪光点开始吸纳进入儒家学派之中,甚至于不拘一格的重新选用黄老之术中的思想。没有了门户之间的这些新儒生将儒家学派的思想推向更加充实,更加稳固,更加成熟的地步。这就是儒家在汉王朝时期的第二次大变革。 接下来的三国乱世又起,道教改头换面再一次又兴起,此时天下被司马懿的子孙统一,新生的晋朝有着独特而思想内核,魏晋时代的士大夫沉迷于五石散这种炼丹产物,葛洪等道家学子重新抬头,儒家也被打压到了极点。唯一可见的也就是那些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了,可就算是他们也已经不再是之前翩翩守礼的君子形象了,他们追求自我的解放,于是,历史到了这里形式再一次不明朗起来。 难道,传承了四百余年的儒家也终于到了新城代谢的地步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