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战功卓著的王越,由于和汪直的特殊关系,却也从此名声尽毁。士大夫中间非议他的,从来就不少。甚至还出了雷人一幕:明宪宗在宫里看戏的时候,一个叫阿丑的戏子,也借着演出的机会吐槽:皇上手里有两支钺,一只叫王越,一只叫陈钺。 这里说下陈钺,确实是汪直的十足走狗,替他干了很多坏事。但王越却完全不同,他结好汪直,只是为了能得到支持,放开手脚保家卫国。汪公公干过的坏事,他真从没搀和。非但没搀和,还见缝插针做好事。汪直要坑死直臣强珍,王越知道后二话不说,命令亲信部下许进去劫人,硬是在流放路人把人给抢回来。事后汪直出于共同利益,咬牙捏着鼻子认了。 但清流们却不管这些,威宁海子大捷后第三年,汪直由于意外犯错,失去了明宪宗的宠信,给打发到南京养老。王越也惨被株连,随即被免去一切职务,发配到湖北安陆监视居住。 其实对王越的才能,当时的明宪宗是认账的。以他自己的评价,王越论军事才能,不在卫青霍去病之下,论文学才能,更不在范仲淹韩琦之下,堪称文武双全的合体牛人。 可这么能耐大的人,若是和失宠宦官有勾结做坏事,风险也才叫大。能落个被监视居住的下场,也算是万幸了。 但这个打击对王越本人,却依旧十分痛苦。据说刚接到圣旨的时候,还想着自杀明志,还是他一手提拔过的大臣屠庸劝他,说你要真这么死了,可就铁案难翻了。这才咬牙继续活。此后的很多年里,被软禁的王越,只在反反复复干一件事:写信喊冤。 就在王越不停喊冤的时候,北方的对手,却再次质变:在威宁海子逃脱的小可汗巴图蒙克,迅速脱胎换骨早熟,成为草原上又一位横扫四方的青年统帅。他不但延续了蒙古黄金家族可汗的法统,继瓦剌也先之后再度统一草原,被蒙古称为“达延可汗”。更在明朝有了个恐怖的称号:小王子。 而到了明宪宗过世,明孝宗继位的弘治年间,小王子的破坏力,更是强悍到空前:先打死了甘肃都督许钦,而后大举入侵大同,一路联营二十里,沿途明军竟远远躲避。 当然在他心中,最盼望打败的,还是曾与他有杀妻死仇的王越。 ![]() 五,最后的绝唱 自从明孝宗朱佑樘登基后,小王子就没断了闹。为教训这个凶悍的家伙,明孝宗全国海选,北方边将轮流上,谁知却是上去一个,就被胖揍一个。长城沿线的战火,常年连绵不断。 就在明孝宗急的没招的时候,当年由王越慧眼识英提拔,此时已官至吏部尚书的屠庸,总算说了句良心话:用王越吧。 作为开创“弘治中兴”的一代明君,明孝宗也是个明白人,立刻果断同意:弘治十年十月,王越终于官复原职,回任三边总制,成为执掌延绥,宁夏,甘肃三省军政的封疆大吏。 但这次刚上任,就招来骂声一片。本来明朝在这事上,还弄了次全国选拔,一共推荐了四个人。但屠庸一句话,明孝宗立刻变卦,先前的选拔全推翻,用了个从没进候选名单的王越。如此暗箱操作,自然惹的集体不服。于是到任后的王越,啥事还没干,就被好些言官追着骂。 而在任没一个月,老对头小王子就杀来了。二十四岁的他,等这一战,已经足足十八年了。而王越,此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 这次鞑靼人带来的,是规模空前的侵扰,不再是过往的散兵游勇,而是纪律性极强,战术十分灵活的骑兵冲锋。比成化年间的战斗力,完全提高了一个等级。 这次的小王子,更是咬牙切齿,像一个擂台上红着眼睛要报仇的愣头青一样,拳脚并用的疯打,蒙古军兵分多路,在西北各省来回出没,多地遭遇烧杀,边关一片战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