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何雪媛被撵到了后院,住小房子。从此,前院承欢,后院凄清。母亲郁郁寡欢的形象,给林徽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母亲成为林徽因精神上的包袱 童年生活对于林徽因来说,是阴天多过晴天。父亲和母亲在她的生命中,画出了一道界线。父亲那边是晴天,是明朗的、向上的、簇新的,母亲这边是雨天,是阴郁的、沉寂的、钻心的。何雪媛的急脾气,恐怕多少也影响到了林徽因性格的养成。林徽因也是急脾气,心直、口快,耐不住。环境的不如意,让林徽因变得早熟。 ![]() 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林徽因夹在中间,感情的纠结可想而知。梁从诫回忆母亲时说: 她爱自己的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偏偏林长民49岁因战祸去世。在漫长的岁月里,林徽因需要独自面对一个怨尤颇多且不理解她的母亲。何雪媛一直是林徽因精神上的一个小包袱。林徽因的语言天分了得,据说吵起架来也分人,跟梁思成用英语吵,跟保姆用普通话说,跟母亲何雪媛,则一律用福州话,只有母女两人听得懂。说福州话的老妈妈何雪媛,代表林徽因曾经的那个不甚完美的家。 林徽因常常还需要应对母亲和二娘之间的关系。那种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压迫与纠结,纵使林徽因心胸豁达敞亮,想来也免不了受些不必要的夹板气。祖父林孝恂去世后,林家搬到了天津。父亲林长民在北京忙于政事,天津家里上下里外,两位母亲,几个弟妹,都需要十二三岁的林徽因打点照料。她俨然一个民国探春,事情逼着,不成熟也得成熟。 母亲何雪媛是林徽因嫁入梁家的催化剂 1925年,林长民不幸死于战乱。通知林徽因这个坏消息的重任,很自然地落到了梁启超身上。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在美国相互依靠,但就精神层面,梁思成未必能充分满足林徽因的内心渴望。她内心深处,一直为徐志摩而纠结。可林长民一去世,林徽因几乎变得毫无选择权。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这样写: 万一不行,消息若确,我也无法用别的话劝解她,但你可以将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