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官场生涯,前半生可以说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百姓称他为“刘青天”。有一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那时湖南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刘墉到此以后,微服私访,查明灾情的真实情况,查处了几个贪官污吏,令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刘墉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得湖南的社会治安得到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人们称他“包公在世”。 刘墉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他查办山东国泰贪污一案,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又是和绅的党羽,他利用这些关系在山东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结党私营,朝中的大臣敢怒不敢言。乾隆派和绅、刘墉等人前去查办这个案件,由于国泰是和绅的人,和绅对他多加维护,给刘墉的调查制造了许多麻烦。刘墉化妆成一个商人,暗自去调查,发现国泰果然是“一身腥”,刘墉暗中搜集证据,这时候皇妃,朝中一些大臣纷纷为国泰说情,刘墉排除重重的阻力,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罪行,最终国泰由于证据确凿,认罪伏法,这个案件当时轰动朝野,刘墉也成了名人。 经过这个案件后,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但调任京官之后,刘墉似乎变成另一个人,奉行那种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为官哲学,头上的“菱角”也似乎磨平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刘墉总是和和绅斗智斗勇,打击和绅的嚣张气焰,刘墉和纪晓岚一样,是和绅的死对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 两人虽说同朝为官,但是和绅始终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乾隆对他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刘墉和和绅不可同日而语,刘墉也不愿得罪和绅,那时候的刘墉不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他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不愿再得罪什么人了。据历史记载,乾隆曾经问刘墉一个叫戴世仪的人怎样,刘墉模棱两可说道:“还可以吧。”事实上,乾隆对这个人心知肚明,对于刘墉这种马虎应事的态度很不满意,这简直就是一种敷衍的态度。 刘墉在为官后期总是不断犯错,招惹乾隆不少责骂。有一段时间京城下雨,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师傅们一连几天没有开课,而上书房的总师傅是刘墉,乾隆知道后很是生气,说刘墉失责,并降了他的职;后来他担任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草率,阅卷的时候不注意细看,导致出现很多不合格的试卷,又是一则典型的“主考官失责”,自然更不受待见。 一连串的事件使刘墉失去被授予大学士的机会,直到后来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从未进入军机处,更没有接触到皇权政治权力中心,后世称刘墉为宰相,多半不大合适。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之所以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是因为刘墉的最高职务相当于明朝以前宰相的职务。 刘墉为官前后差别很大,所犯的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至于被皇帝砍头,但却经常遭受皇帝责骂。刘墉之所从刚正不阿到糊里糊涂,原因在于那些平庸糊涂,不会功高盖主的人更能得到乾隆喜欢。刘墉正是看透这一点,因此宁愿表现得糊涂一些,最起码可以求得自保。当然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要不得的,这种“老好人”的官员是不可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是在刘墉那个时代,面对乾隆这样的君主,刘墉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原文来自中华书会团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