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萧军的相爱与分手,故事曾被人说过无数遍,很多人认为是萧军救了萧红,在叶君看来却并非如此,“萧军确实在萧红面前有‘拯救者’的优越感。其实,1932年从东兴顺旅馆逃出,也不是源自萧军的拯救,而是哈尔滨的大水,萧红最终被红十字会的难民船救出。但是,离开东兴顺旅馆之后,萧军确实接纳了怀有身孕的萧红。并开始了两人的共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萧军有拯救之功。” 萧红与萧军曾出版过合集《跋涉》,二人对鲁迅十分敬仰,经常与鲁迅有书信往来。鲁迅在看过他们作品后,将二人邀请至上海。到上海后,在鲁迅指导下,萧红发表了小说《生死场》 ,萧军发表了《八月的乡村》。二人的作品都被鲁迅收集到《奴隶丛书》。在叶君看来,《生死场》写出了东北乡村的荒野图景。是萧红极为天才的想象和创造。《生死场》是以萧红被软禁在阿城张家地主庄园的那几个月的见闻为素材。“某种意义上,跟抗战的关系的不是很大。小说写出了东北乡村底层人们黑暗的生存状态。” 作为“鲁门弟子”,叶君称:“萧红身上延续了鲁迅的自由主义立场。如她认为作家是属于全人类的。作家的写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萧红生命后期创作的《马伯乐》明显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路子。有学者指出,鲁迅的《阿Q正传》是‘精神胜利法’,而《马伯乐》里的马伯乐是‘精神失败法’,可以看出内里的传承。” 萧红和萧军在上海时感情已经产生了裂痕,二人就相约分开一年,萧军回青岛,萧红去东京。 1937年抗战爆发,萧红认识了她生命中第三个男人,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据叶君回忆,萧红跟端木是在上海的《七月》筹备会上认识的。“萧军跟端木一开始关系比较友好。但是,随着三人在一起有了‘瓜田李下’的嫌疑之后,两人关系恶化。端木确实十分欣赏萧红的文学才华。至于最终走到一起,比较复杂。这里边跟萧军和萧红的关系破裂有必然的关系。” 萧红与萧军分手后,与端木蕻良相爱,在当时的文艺圈中受到非议。叶君说:“当时左翼文学圈子里的人对端木普遍没有好感。萧红和端木结婚后,立即遭到‘友情封锁’。此前,跟她和萧军来往的一些作家朋友,大多不来往了。” ![]() 1938年2月萧红与萧军在西安正式分手,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当时,萧红已经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前文提到萧红曾怀上汪恩甲的孩子,这个孩子被萧红过继给一户人家,而萧红和萧军的孩子生下后,不久就夭折了。叶君说这个孩子的死亡原因仍是一个谜,“1938年秋天,是在重庆江津白沙镇生下与萧军的孩子。产后三天萧红对前来看望的白朗平静地说孩子头晚抽风死亡。而前一天,她曾向白朗索要过去痛片。说是自己牙痛。白朗给了她药片。孩子的真正死因至今不明。” 萧红在重庆期间患上了肺结核。同期也写下了很多关于回忆鲁迅的文章后,又于1940年初与端木蕻良来到香港,这也是萧红生命中的最后一站。 萧红在香港期间静养身体,但当时战火蔓延到香港,萧红的病情也变得严重。对于萧红的死因,叶君做出解释是死于误诊:“养和医院的医生,认为患有肺结核的萧红咳嗽是由喉管结瘤引起,需要开刀。端木向他说明,结核病人不能手术,但对方一意孤行。手术虽然成功,但并没有发现结瘤。战时缺医少药,萧红的病情迅速恶化。如果不是手术,萧红应该不至于死在香港。” ![]() 在很多撰写萧红的故事中,骆宾基是最后陪伴在萧红身边的人,甚至二人之间有爱情。但叶君给出解释是:“骆宾基最后陪伴了萧红44天,但我并不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发生,因为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说明,仅凭骆宾基的说法不可靠。端木蕻良要为医药费而奔走,萧红躺在病床上因担心端木会抛弃自己,而端木确实有八天左右不在萧红身边。让萧红对他心生不满和失望。萧红死时陪在身边的是端木蕻良。骆宾基那天回宿舍了。” 萧红在死时留下遗言:“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对于“白眼”和“半部红楼”,叶君认为,白眼不是一个具体所指。是泛指萧红所遭受到的苦难。“半部红楼”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说,是冯雪峰想写一部表现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但没完成,萧红跟友人想合作续完。我觉得此说比较牵强。“在我看来,‘半部红楼’是泛指萧红未能完成的写作计划。临终时她也说过,我所有的不幸就因为我是个女人,从东京回来之后,萧红身上的女性意识极大唤醒。” 主要作品 小说: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萧红短篇小说 散文: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红选集、萧红散文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