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战争日军“伏尸如麻”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军十月三日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十月六日占领对马岛;十四日傍晚攻入嘉定壹岐岛;十六日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带,元军没有在此处登陆,而是将军力直接指向博多湾大宰府。 元军进攻对马岛的消息,十七日才送到镰仓;到二十二日,镰仓幕府方知对马岛为元军占领,而这时,元日第一次战斗已经结束。日本朝廷和幕府对元军的入侵,没有任何具体部署和指挥,战斗主要在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 十月十九日,元军舰队进攻博多湾,杀散海滨守军,占领今津一带。此处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当晚元军退回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二十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头天晚上已在此布阵的第一线指挥藤原经资所率500名骑兵,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邀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形后,方始按日本会战的惯例,由主攻部队放射“鸣镝”,表示进攻开始,然后由一名武士单骑搦战,驰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日本武士对元军的战术,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当日本骑兵队伍逼近时,元军鼓声齐鸣,喊杀声震天,硬弓短矢,喷射火焰的大炮轰鸣,日本武士心惊胆裂,战马惊恐不前,被元军分围合击,死伤严重。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蒙古军征服世界,以少胜多,靠的就是协同作战能力强。 另一部分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高地,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武士130骑与元军展开战斗,藤原经资所率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高地的元军殊死战斗,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向鹿原方向后辙。战后,肥后武士竹崎季长以自己参加战斗的经验和目睹实况为基础,绘画《蒙古入侵绘词》一卷,为研究元日战争留下了比较逼真的史料。 ![]() 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盘。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一队一队轮番进攻元军。尽管武士军队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武士说,都较元军为少,因而死伤惨重。 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箱崎方向登陆,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经受不住夹击,向东南方向撤退。由于他们的撤退,使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也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军与日军鏖战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占领了博多湾箱崎等地。日军被迫全面撤退,但元军咬住不放,尾随着日军节节紧逼。元军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从高坡走下,骑马前进,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景资发现,他立即引弓搭箭,将刘复亨射落马下。元军统帅受伤,进攻势头受挫,加之天已黄昏,遂停止进攻。 元军统帅忻都召集会议讨论第二天的军事行动。经过一天的奋战,元军对日本武士的勇猛战斗,颇有惧意,而且一队队参战的武士部队很难准确地估算其数字,以为数倍于元军。同时,元军虽然占领了滩头阵地,但死伤不少,兵疲矢尽,且统帅受伤,这些都对元军统帅忻都产生了影响,使其不能正确判断战争双方的形势。高丽军将领金方庆比较冷静,他看到当时的战争形势对元军有利,认为只要坚持苦战,将可攻取大宰府,保住阵地以等援军,所以他建议:“我军虽少已入敌境,人自为战,即孟明焚舟、淮阴背水计也。”但忻都否定了金方庆的正确意见,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忻都决定,全军撤至船上,明日班师。当夜,大风暴雨突降,元军不熟悉博多湾地形,船触礁者极多,忻都连夜率军冒风雨撤退回国。 元军侵日的第一次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史载,元军未回者约13500余人,为侵日元军的半数。这并非都死于战斗,主要死于风暴。 日本全国祈神并加强军备 第二天,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却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里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 元军遭暴风袭击、人溺船毁连夜遁走的消息传入京都后,幕府、朝廷、公卿大臣、武士和人民,无不认为是天佑。因此,全国上下开始了祈神运动。一酬谢神佑,二祈使元军勿来。 元朝征日,是军事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但是这方面的介绍极少。历史学者宋宜昌对中日双方的史料进行过非常完整的研究,甚至专门与日本学者进行过探讨,他的这份资料非常少见珍贵,是国内最全面的,摘录在此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