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预设埋伏,相互牵制。尽管如此,刘备还是不放心,这边给诸葛亮一番软硬兼施,那边却又给其他臣子作了另一番交代。这番交代,看起来轻描淡写,不如对诸葛亮的那番话有份量。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其实这正是刘备为防止将来诸葛亮慢慢做大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 让两个儿子参拜完诸葛亮以后,刘备转过头来先对以李严为首的众官说:“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官僚勿可怠慢,以负朕望耳。”这话乍听起来是嘱咐大家,好好配合诸葛亮的工作,并没有稀奇之处。实际却是话中有话,另有玄机。 刘备这么说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让群臣作证,既成事实,给诸葛亮形成心理上的压力;二是分明在暗示大家,要监督诸葛亮的行为,如果违背今日誓言,可群起而攻之,“勿可怠慢”、“以负朕望”。 后事交代得如此详细,古今罕见。但要说这样就算完了,显然还不是刘备的性格。最后,刘备还是把“杀手锏”亮了出来,给李严等人交代完之后,刘备又转向赵云。与交代诸葛亮的话相比,给赵云说的就完全是另一种意味了:“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觑幼子,勿负朕言。” 赵云一听,也是“泣拜于地”,表达忠心。如此三番五次,看起来是有些多此一举了。其实这正是刘备的精明之处,关、张已亡,在武将里面,赵云是唯一一个可以信任并能托付大事的军事干部。早年追随刘备,忠肝义胆,情同手足,长坂坡怀抱阿斗,出生入死之人,这种感情不是谁都能替代得了的。更何况,赵云是一员武将,军中威信谁能仰望。万一有一天,诸葛亮偏离辅政轨道,赵云出于对刘备的忠心和对刘禅的疼爱又如何能坐视不管呢。 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令人称道。但仔细思来,却也不免惊心动魄,暗流涌动。 或许也正是刘备如此的深思熟虑,缜密安排,才有了刘氏江山的长期稳固。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刘氏集团除了面对魏吴两国的军事威胁,本国内部从未出现过任何的政治斗争和政局动荡,不像魏、吴两国,内部争夺、君臣易位此起彼伏,甚至一度到了血雨腥风的地步。 当年,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孔明真神人也!”现在看来,料其死的高手不只是诸葛亮,还应有刘备。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刘备给刘禅的诏书上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写给刘禅的,也是写给辅佐刘禅的众臣子的,当然更是写给诸葛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