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株洲堪称"酒都" 一年缴税高达20万两白银
“槠洲何日到,鼓枻上沧浪。”1173年春天,南宋诗人范成大从江西萍乡出发,经醴陵去往株洲(时称“槠洲”),怀着满心期盼写下这首诗。本是前往赴任静江(今桂林)知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的他,为何心心念念着株洲? 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处在湘赣驿道上的株洲商船云集,车水马龙,承接着一批又一批来往过客。当时的株洲号称“酒都”,光酒税一年最高达到20万两白银,而南宋高宗对金议和后,宋对金岁贡白银是25万两。 酒税最高时一年达20万两白银 佘意明介绍,宋代株洲属于潭州府(长沙)湘潭县,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市镇。它在宋朝时崛起与繁荣,得益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 唐朝以前,政府重农抑商,禁止在城市居民去做生意,这一政策在唐末慢慢放开。到了宋代,政府鼓励做生意,市井繁荣,加之政治中心南迁,南方的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  彼时,株洲湘江水道有槠田古渡,往南经水道到衡山,再转湘粤古驿道(衡山段)去两广,往北可直走湘赣驿道去长沙。南宋诗人戴复古就曾作诗《九日槠洲舟中》:几年重九客他州,少泊槠田古渡头。 至于陆路,株洲地处湘赣古驿道的要地,设有株田铺驿站,提供食宿、换马等服务。佘意明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株田铺位于今天株洲芦淞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分上铺和下铺。 交通的发达,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消费增长,一些酒楼也因此兴盛。此外,株洲湿气重,而喝酒可以御寒祛湿,这也是株洲酒肆兴盛的原因之一。南宋诗人戴复古在株洲写下诗句“今日登高无处所,一樽携上枕江楼”,说明当时株洲湘江边开有酒楼。 据佘意明考证,株洲的酒税在北宋神宗时期,估计在5万以上,到了南宋时期,株洲酒税已达到20万两,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上的州产生的酒税,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史书记载,南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议和时,除向金国称臣外,每年向金国岁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由此看来,株洲产的酒税已基本可以抵消给金国的白银进贡了。 胡铨株洲饮酒写“梨涡”诗句,朱熹看后写诗批判 酒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催化剂,号称“酒都”的株洲,自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风流才子胡铨就曾在株洲饮酒作诗。 胡铨是江西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进士出身,曾在朝廷在编修官。他向宋高宗上过一道奏折,说秦桧奉行投降路线,“乞斩秦桧”,结果被发配到岭南(今广州)。 到广州后,胡铨认识了一位叫黎倩的女子并与之相爱,结果被黎倩的丈夫发现。黎倩的丈夫逼令胡铨吃一种叫“莝豆”的马料,否则杀之。胡铨受辱食之,终抱得美人归。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