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1081年-1127年),北宋末大臣。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今河北省阜城县大龙湾)。进士出身,徽宗、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金兵围开封时,他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以议和。靖康之难后,被金国强立为“伪楚”皇帝,历时一月。金撤兵后,逊位还政赵构,但迫于“叛国”时舆压力,终被赐死。 北宋末大臣张邦昌生平简介 权相党徒 张邦昌,进士出身,徽宗、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北宋自哲宗时期以来,党争不断。张邦昌与童贯均是权臣王黼的党羽,而王黼又是受蔡京提拔火箭般窜升至相位的。在对金政策上,王党多为主和派。与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在政治上尖锐对立。  靖康和议 靖康元年1126年,金太宗即位背弃合约南下攻宋,宋徽宗慌乱无措,禅位宋钦宗。王黼当年在立嗣上和钦宗站在了对立面,于是钦宗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默许李党暗里伏杀王黼,童贯也立即被诛杀。而张邦昌平时虽并无大恶,但此时必然已经是钦宗所要剪除的对象,于是钦宗就交给了张邦昌一个“美差”——与金和议。 这次和议,钦宗表面上许割地赔款为筹码,但暗里使主战派突袭金营,基本是把张邦昌逼进了死路。张邦昌岂会不知?他向钦宗要割地圣旨,钦宗不予,要河北印绶,又不予。可见钦宗根本没有想让张邦昌回来的意思。 这次议和还促成了张邦昌与康王,也就是日后的宋高宗一段革命友谊。钦宗在这样一次和谈中派出康王,估计对康王也是早有忌惮。 张邦昌也并非是个绣花枕头,他在金营一口咬定突袭金营不是朝廷授意,居然保住性命,但是因为未见割地凭据,和议自然也未达成。金朝因此反攻,要求罢黜主战派李纲等人。当时宋人认为这其中有张邦昌的授意,因为主战派都是张邦昌的“私敌”[。这大概是因为其后张邦昌被扶植为伪帝,时人认为张与金人已为一党的缘故。其实他们确实高看了张邦昌,罢黜主战派是金人当时必然的要求,而张邦昌是阶下之质,毫无发言权。但李纲确因此事被贬,使金人更加猖狂。 被迫登基 金人在1127年攻破东京,掳掠徽、钦二帝,北宋亡。但是金人当时的目的显然是岁贡钱财,所以他们还是要立一个汉人君主帮他们筹措岁贡。虽然汉人均提议另立赵氏,但金太宗一概否决。这个时候张邦昌成了被提名的唯一人选[5]
。在宋齐愈,王时雍等人支持下,金人“劝进”张邦昌。 张邦昌知道这个龙椅不好坐,当时大多数的汉臣都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其中最为激烈的还是日后另一个争议人物秦桧。 关于张邦昌登基这一节,大金国志与宋史大体记述相当,只是大金国志更为详细,而当时显然也只有金国才能直击此事,因此援引国志中的内容: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书省听令,百官班迎南薰门,邦昌卧病不食。金帅令劝进,邦昌谓王时雍等曰:“诸公怕死,又掇送与邦昌邪?虽暂假而归,焉可免祸!”先是正月十五日,太宰张邦昌奉使还阙,至城外,军前留之。及是,金帅告报城中,欲遣邦昌入城,御史台检准故例,率文武百官迓于南薰门。如期而集者凡数千人,士庶往观又数万人。范琼、汪长源等领兵分列左右,自州桥及门下,森布如织。申刻,邦昌入门,金将送者及门而返。邦昌之入也,径诣尚书省。百官敦请即皇帝位,犹豫未断,缘军前先有指挥故。邦昌与百官相见,恸哭尽哀。从官卿监郎官十员,尽夜直宿,续增作十五员,掌管事务,并使臣十员,祗应三衙门官亦同宿守。金帅令劝进于尚书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故有诸公“掇送”之言。 次日,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 可见当时张邦昌诈病拒绝登基,百般推脱,甚至以自裁相对,但最后金国以屠城相要挟,迫张邦昌就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