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个好选择,货虽好还要找对买家,马周通读经、史、子、集,酿的是安邦定国策,自然要货卖帝王家。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对“销售渠道”,只在州县间转悠,哪里能卖到什么好价钱。 马周携资西行。“愤青”就此变成了“奋青”。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投宿于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较好,旅店掌柜王老汉忙着招呼一群商贩,不免怠慢了马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像程咬金那样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么还不拿酒?”马周是个文化人,掀桌子有失体面,但他此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怎么着也要做出一些举动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满。顺便也吸引吸引眼球。于是,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几碟菜,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引得旁人惊异不已。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小说家发扬光大,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马周所要的酒已涨至五斗,三斗用来洗胃,二斗用来洗脚。据说岑文本还曾就此画过一幅《马周濯足图》,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又在画上题诗称赞。 三 到长安后。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常何本是玄武门的守将,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位有功。所以官升到中郎将,虽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来看,已算是重用了。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而马周也在这一年开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台。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许识得几个,但文章却写不来,于是接到皇帝的诏令后,就找来马周,让他代写一篇。马周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地替常何写了一篇包含20多条建议的奏章。 李世民处理奏章时,正为那一大堆观点平庸、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皱眉不已。忽然,一篇文辞优美、建议有根有据、观点切中时弊的奏章映入眼帘。李世民不由得惊喜万分。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断不会有此等神来之笔和此等政治眼光,于是立即召常何入朝。问奏章是何人所写。 那常何倒也诚实,立即据实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革耳。”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李世民前后派了四批使者,方才把马周寻着,于是领入宫中。“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这一趟长安之行,马周果然没有白跑。 四 因官有定额,门下省编制已满,马周初到时无官职可任,李世民就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