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正式举行时,溥仪又是放声大哭。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说他是被奏乐声吓哭的,但《我的前半生》(全本)中又否认是被奏乐吓哭,说“国丧期,丹陛大乐只设而不奏”。 溥仪当时才两岁零十个月,这么细微的情节怎么都能记清楚呢?1956年,香港记者潘际垌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了溥仪,也问了这个问题,当时溥仪的回答是:“我确实是被奏乐声吓哭的。” 摄政王载沣忙劝溥仪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这话众所周知,《我的前半生》中也这么写的。但几年前我采访溥仪的二妹韫龢的时候,她说她的父亲从来就不承认说过这话,而且提起来就一肚子气。溥仪的父亲说,他当时明明哄溥仪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怎么成了“快完了”呢? ![]() 宫内乱鼓掌要砍头 慈禧出殡时,溥仪又发生了第三次大哭。 在清朝,民间与皇宫出殡前都有个规矩,就是起殡时,有人“啪”地摔盆,大伙儿就要嚎丧,宫内文词好听点,叫“举哀”。 一次我去孙耀庭先生那儿聊天,看见电视里大伙儿鼓掌的镜头,孙老先生说,这要搁清朝得掉脑袋。在宫里,巴掌可是拍不得的,因为习惯跟现在截然相反,现在鼓掌表示高兴,那时只有皇上、皇后这类大人物死才能鼓掌,这一鼓掌,就说明要举哀了。 慈禧出殡时,一般是由总管的大臣来起号,“举哀”这么一喊,然后“啪啪啪”三声巴掌一响,送殡的文武百官就一起哭出声来。没想到,溥仪也大哭起来,是给吓哭的。外面人评论说溥仪天生胆儿小,孙耀庭先生也这么说。 努尔哈赤与祖宗杆子 清朝皇帝最重要的一个事就是祭祀。宫外天坛、地坛等祭祀就不说了,单说宫里鲜为人知的祭祀。 1995年,我陪孙耀庭先生重游故宫,走到三大殿时,看到一个大石墩,中间有个大窟窿眼,一个小孩脚踹在石墩上。老太监跟我说:这要搁前清,脑袋就掉了。 这石头墩子故事大了,是清朝的祖宗杆子,又叫巴拉杆子。孙耀庭说,他曾亲眼见一个刚进府的小太监从巴拉杆子影儿上踩过去了,结果挨了板子。 老太监说,当年努尔哈赤一次兵败,无路可走,看见一个草垛,就藏了进去,追兵到时,正要搜草堆,刚巧一只乌鸦落在上面,一个当官的说:别搜了,乌鸦底下肯定没人。努尔哈赤躲过一劫,为报答救命之恩,下令在宫内和各王府必须用石头墩子竖起一个高杆来,杆上绑个盒儿,里面放肉喂乌鸦。 刚开始,我以为是传说,后来载涛夫人跟我说:这个何止是传说呀,涛七爷生前写过文史资料,我给你找找看。果然,后来找到了这个资料,记载非常清楚。宫内和各王府必须竖祖宗杆子,且有明文规定,必须竖在王府东南角,或神殿东南角,杆子必须两丈长,顶儿必须是尖的。盒儿也有规定,用锡包着木头。此外,长杆不准涂任何的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