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功的举止如此得体,而李世民的应对也是如此自然天成,这就是高水平的君臣在过招,外人只有欣赏和赞叹的份。只是不知当时的徐懋功是否被弄得有些轻微脑震荡。 然而,精彩还在后面。 一番尽情的表演之后,李世民留徐懋功小酌。三杯酒下肚,李世民开始了“酒后”托孤:“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闻听如此肺腑之言,徐懋功大为感动,只是他表达感动的方式这次更加离奇,“因啮指流血”。 史书如此记载“流血”之后的情景:“俄大醉,帝亲解衣覆之。” 在这里,徐懋功的过人之处更是表现无遗:皇上你不是在“酒后”托的孤吗?对于你酒后的信任我当然要感激涕零,以致感激到“啮指流血”的程度。但是,你的“托孤”既然因饮酒而起,那么我也要以“饮酒”而终,所以才出现了俄而之后徐懋功的“大醉”。显然,徐懋功知道李世民的真正用意,因此,他并没有把皇上酒后的托孤当成可以载入史册的荣耀,随即以自己的“大醉”来收场。 反正是酒桌上的话,你当真我也当真,你当醉话我也当醉话。 这是二人第二次过招。 不久,李世民就身染沉疴,为了给性格柔弱的太子李治扫清障碍,李世民出了第三招:将没有任何过错的徐懋功贬为叠州(今甘肃迭部)都督。无辜被贬,徐懋功却没有任何怨言和牢骚,接到命令之后,他连家都没有回,就在第一时间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去了。 其中奥妙何在?高手过招的精彩何在?李世民曾对太子李治作过如下解释:“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至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徐懋功当初走得那么果断,那么毫不回顾。 看到了吧,这就叫“厚黑学”。不要以为“厚黑学”只是阴暗小人的专利,唐宗宋祖们玩起来照样可以如此炉火纯青。对于徐懋功这位凌烟阁功臣,李世民在自己认为的关键时刻同样会顿起杀心,哪怕徐懋功功高盖世,没有任何差错。“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千余年之后,我们读到这句话,依然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不就是为了让儿子将来唱一次红脸吗?何至于如此没有矛盾制造矛盾?何至于对两朝元老徐懋功出此重手?幸亏徐懋功同样滑头,同样智力超常,否则,他纵有10个脑袋,也不会活着走出长安城。 徐懋功的果断辞行保住了性命,这才有了李治继大位之后,徐懋功立即被召还并被委以重任的场景。此时,夕阳正红,有了和两代领导人过招的经验,面对乳臭未干的李治,徐懋功应对起来自然轻松自如。 李治即位之后,就将武则天纳入后宫,封为昭仪。武则天胸怀大志,不久就把李治搞得晕头转向。鬼迷心窍的李治萌生出改立武氏为皇后的念头,然而,这样的想法立即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强烈反对。关键时候,徐懋功一句话让李治下定了决心,徐懋功这样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徐懋功直接将废立皇后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界定为“陛下家事”,他巧妙地让李治从心理上摆脱了元老重臣的围追堵截,轻易而直接地达到了为李治解套的目的,从而让武则天迎来了出头之日,同时也神不知鬼不觉地为李氏王朝敲响了丧钟。 徐懋功只一句“陛下家事”,就将大唐的锦绣江山给易手了。 之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而徐懋功则赢得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双重敬意。有一件事也许可以作为注脚:徐懋功“尝坠马伤足,帝以所乘马赐之”。 [个性点评] 在“家天下”的环境下,讨论所谓的“贤愚”没有任何意义;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讨论所谓的“忠奸”也没有任何意义。在特殊的年代,“活着”就是一切。徐懋功看透了所谓的“忠”、所谓的“义”,看透了所谓的“明君”和“昏君”。因此,他径直将“忠”和“义”拿来为己所用,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政治资本,在朝野打造了自己光彩照人的道德形象。他以聪明对聪明,以机智对机智,从而在险恶的环境下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从而为自己安度晚年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所以,我们要说徐懋功是天才,是“作政治秀”的天才,是处理君臣关系的天才,和那些“武死战,文死谏”的愚才,讪君买直的奸才相比,徐懋功显得如此聪明而伟大。他的伟大在于跳出了“忠奸”对立的一元思维模式,而追求君臣共生共荣。他自成一体,将君臣关系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注]凌烟阁原本是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徐懋功等24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