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的历史,很多人都痴迷于洪武、永乐时期的赫赫战功或者万历时期的抗倭援朝战争。但是历史不是这么看的,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兴衰荣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于明朝这个最后的汉家王朝也是一样,很多人夹杂这民族情感疯狂的美化明朝,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民族观念。读历史是要以史为戒,而不是整一个朝代的高低上下。我们的眼光不能直盯着古人的好与坏,而是我们未来即将如何?  一、明朝建立之后,建立了一系列重镇 1368年正月,不到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率兵30万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北伐,这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北伐(蒋介石的北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徐达进军的经过基本上属于势如破竹,元朝皇帝被元大都败退回蒙古草原,元朝作为一个完整朝代的历史结束。但是蒙古贵族们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一次次率领军队南下。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命令名将们一再出击,这就是著名的八征蒙古。虽然这一时期的明军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对于游牧民族,明军始终无法把他们彻底消灭。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的时期,蒙古势力出现了死灰复燃的情况。由于名将的凋零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朱棣选择了本人亲自出战。  为了打击蒙古势力,朱棣连续五次征伐蒙古。但是客观的说,花费的钱粮和获得的战果是不成正比的。五次北伐动辄几十万军队,但获得的战果不大,再也没有出现朱元璋时期那样的围歼战。在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之后,明朝开始在北部边境设立军镇以拱卫边境。这些军事重镇并不是一起设立的,他们有先后的顺序,最终陆续形成了九边重镇。为了防止出现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情况,明朝建立了两套班底来遏制武将。第一就是文官高于武官,一边情况下,武官要受同等级文官的节制。还有就是太监监军,在每个军事重镇,皇帝还会派出一个太监,作为自己人给皇帝看场子。所以在九边重镇建立之后,几乎所有的武将都是那种被动的防御状态,很少主动出击进攻蒙古部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