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体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山头多,所谓的“衙门”,最高官职不过四品,山头却有二十四个,这其中的十二监,分别为司礼监,御用监,司设监,内宫监,神宫监,御马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另外还有“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以及“八局”,分别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上述机构,合称为“二十四衙门”。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看,这样的机构设计是极其不科学的,许多衙门的职能重叠,办起事来相互掣肘,单个衙门能够承担的职能,更拆分给多个衙门。如此一来相互牵制,办事效率势必打折。可朱元璋要的就是这样的不科学,谁都专不了权,也就谁都威胁不到皇权。 而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山头”,再仔细看看其内部的等级结构,恐怕又会看到更不科学的景象:每一个单个的衙门里,都有森严的等级设定,比如十二监中,最高级别负责人统称为“太监”。(在明朝,太监一词只有宦官中最高一级的群体才可用),下面分别是少监,监丞,奉御,听事各级名称,最底层的为杂役。而在“八局”中,称呼则大同小异,分别为“经理”“管理”“监工”等名称,一样的等级森严。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山头林立,等级森严的体系中,初入行的宦官,从最低级别的杂役干起,不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即使是在他所在的衙门里,熬得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行政级别,恐怕也要把几十年搭进去。 ![]() 而从这样一个体系中,自下而上熬上来,并最终成为宦官行业佼佼者,甚至能够青史留“名”的宦官,无论正邪,都当属其中能力最优秀者。 当然,除了能力之外,运气也很重要。有很多时候,一个宦官到底能够混成什么样子,从他刚入这行时,究竟被分配到了“二十四衙门”中的哪一个单位开始,就已经注定。因为“二十四衙门”虽然山头林立,但论分量,也同样是有差别的。 分量最重的,就是“十二监”中大名鼎鼎的司礼监,在朱元璋时代,他的职能只不过是掌管皇城出入关防,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代,他的地位便如一直蹭蹭上涨的股票,常年水涨船高,到明末的时候都是绩优股。原因正在于从那时起,他掌握了大明中央的重要权力——奏折批阅权和盖章权,尤其是盖章权,即影视剧中常说的“批红”,同时,在特务组织“东厂”成立后,东厂提督太监的职位,通常也都是由司礼监的二把手,即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 也就是说,在山头林立的宦官体系中,司礼监既参与行政权,又掌握监察权,其权位之重,堪称二十四衙门中的翘楚。而在级别设置方面,司礼监分为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三级,外加他还掌管宫中负责印刷藏书的经厂,由司礼监提督负责,下属级别为掌司,即使是初入司礼监的菜鸟宦官,其行政级别也要高于其他衙门的“菜鸟”们,对于宦官来说,进司礼监,等于少奋斗十年。 而仅次于司礼监的,便是掌握大内兵权的御马监。按照《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孚的说法,御马监甚至可称为“十二监第一署”,在朱元璋时代,它只负责宫廷养马等事务,到了朱棣统治时代,开始从各地选拔精壮,组成由御马监掌管的宫廷禁卫骑兵,到了明宣宗在位的时候,他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组成了拥有两万士兵的“四卫军”,他们开始在战场上扬名立万,则是在正统十四年的北京保卫战中,在明朝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土木堡的危机情形下,御马监骑兵在彰义门之战中力挫骄横的瓦剌骑兵,立下保卫北京大功。 也从此成为名动天下的强兵,除了直接担负军事作战任务外,御马监的宦官们,还担负着监军责任,时常受命出外担任监军,并在各地担任镇守太监。其对军权的参与和话语权,使御马监的地位,自永乐时代开始扶摇直上,成为二十四衙门中的另一重量级机构。而明朝“山头林立”的宦官体系,也因此形状凸现:一个由司礼监——御马监——东厂构成的权力三角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