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诏人曰: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类矣。 这里罗大纲给洪秀全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洪秀全御驾亲征,驻师河南。河南就是中原,历来是中国心腹之地,洪秀全亲临前线,驻军中原,一是向全国表明太平军并非乱国流寇,而是要驱除满州贵族,光复汉家江山,二是趁起兵之初的清廷惊慌失措之机,速战速绝,直捣北京腹心重地,一战定乾坤。 中策是先平定东南九省,建立稳定的大后方,再三分路出师。一路从湖南、湖北入河南;二路遡江而上,取四川,夺长安;三路是从徐州、扬州,夺取山东,随后三路大军会师北京。 下策是既然定都南京,必须大力组建水军,控制长江,才能守住南京。 ![]() 网络配图 可惜这三策洪秀全一个也没有采纳。后来林凤祥、李开芳以偏师北伐,竟然也能一路打到天津。以这种情况分析,如果当时洪秀全御驾亲征,全力北伐,一定能够夺取北京。北京失夺,清廷必会迁都关外,那样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 看到这种建议不采纳,罗大纲敏感的看到洪秀全的局限,痛呼失败不远了。后来的局势发展,也印证了罗大纲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一个政权的最终政治理想极其重要,当时的曾国藩、左宗棠、赵烈文等人,以及后来的史学界都认为洪秀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和文化问题,一个洋教,而且是个洋邪教,只可欺骗一时,要取得知识分子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还得承认中华正统文化。 这固然没错,但是能与大清举全国之力周旋十四年的洪秀全,也不是一无是处,对这个建议,他不会不会是全无考量,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不愿意改变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胸无大志,而且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