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铸行大泉当千 与刘备相比较,孙权铸行虚币大钱的时间较迟,而币值较高。嘉禾5年(公元236年),孙权铸行“大泉五百”钱;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又铸行“大泉当千”钱。“大泉五百”钱的铭文是竖文两字及横文两字,上“大”下“泉”,左“五”右“百”。“大泉当千”钱的铭文是顺时针四字,上“大”左“泉”下“当”右“千”。根据对出土实物的测量,“大泉五百”钱重量约为12克(20.9铢),后来逐步减重至8克(14.0铢)左右。“大泉当千”钱初铸时重量约为20克(34.9铢),以后逐步减重至11克(19.2铢)左右。 ![]() 网络配图 刘备铸造的虚币大钱,每枚要与百姓兑换100枚五铢钱。20多年以后,孙权铸造的虚币大钱,每枚要与百姓兑换500枚或1000枚五铢钱。刘备铸行虚币大钱的时候,还是汉献帝时期,曹操已经被封为魏公,孙权据有江东,此时,刘备仅据荆州,正在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划攻打益州,铸行虚币大钱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孙权铸行虚币大钱是在汉献帝已把帝位禅让给曹氏以后,曹操的孙子曹在位,孙权也已称帝。此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已成,天下久无大战,孙权之所以铸行虚币大钱是因为他经略辽东,为绕开横亘在辽东与东吴之间的曹魏政权,孙权同辽东的公孙渊政权以及高句丽政权的交往不得不绕行黄海,为此耗费相当巨大,需要铸行虚币大钱掠夺民间的财富来补充财政的不足。 北周铸行五行大布 钱币流通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极度的衰退,至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复苏。比较南朝与北朝,南朝的钱币流通状况优于北朝。因此,朝廷以新旧钱币兑换手段从民间掠夺财富时,南朝和北朝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南朝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钱币减重,即朝廷持续降低新铸钱币的重量,用较少的青铜来铸造更多的钱币。北朝则采用铸行虚币大钱的方式,大幅度地加强新铸钱币的名目化性质,用来兑换更多的旧钱币,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北周王朝铸行“布泉”钱、“五行大布”钱和“永通万国”钱。 北周王朝建立于公元557年,初期使用西魏五铢钱。四年之后,周武帝宇文邕即位,立刻更铸了“布泉”钱。“布泉”钱铸铭横文两字,左“布”右“泉”。根据出土实物测量,“布泉”钱重量约为4.3克(7.5铢)。“布泉”钱与西魏五铢钱并行流通,每枚“布泉”钱法定兑换5枚西魏五铢钱,是典型的虚币大钱。 周武帝雄才大略,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韬光养晦,终于在公元572年搞了一次宫廷政变,杀死了大权独揽的大冢宰宇文护,自己掌控了朝廷大权,并立即开始筹划武力统一中国的计划。北方有人口大国北齐,南方有经济大国南陈,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北周都是个弱国。当时北齐有2200多万人口,北周只有1250多万人口。另一方面,南陈的人口虽然少于北周,但是南陈的经济实力却远胜北周。周武帝决心首先消灭北齐,于是开始在人力和财力上想办法。北周大约有10%的人口属于寺院人口,为了扩大国家编户人口,周武帝于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周武帝采用的方法是勒令僧尼还俗、焚烧佛教经典、没收寺院财产。周武帝灭佛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北周的赋役和兵源都得到了增长。同年,周武帝下令铸行“五行大布”钱,扩大了采用虚币大钱掠夺民间财富的规模,努力筹措战争物资积极备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