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汉景帝后元二年废除了这道诏令,允许诸侯省亲,“省彻侯之国”,陈午一家才回到了长安。这也就不难理解薄太后为何用遗诏将财产悉数赐长公主了,她死前没有见到孙女及重外孙女,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相反,陈家得此恩赐,再加上汉景帝对大姐的那份亲情,从此呼风唤雨,贵不可言。“金屋藏娇”的典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 网络配图 前140年,汉武帝即位,阿娇顺利成为皇后,许多人毕生求而不得之种种,在阿娇的眼里都唾手可得,以此养成了骄贵性格。《史记·外戚世家》批评曰:“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 同样的骄贵,于民间未必就罹祸,在朝廷却必然罹祸。很显然,阿娇的失宠,内因多于外因。《资治通鉴》提及“窦太主(馆陶长公主)恃功,求请无厌,上患之”,“皇后骄妬,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我个人以为这两个都不是主要原因。南怀瑾说:“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失败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身上”。以此,长公主似乎难辞其咎,但古人对修身的要求是不分男女的,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礼,后效行,则成功不远矣。有事怪亲人,跟连坐何异?不公平亦无道理。历史上没生育而稳坐后位的女子多的是,按礼制要求,延嗣固然重要,德行更重要,皇后德行不亏,一般也不会被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