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事情发生?我们最少应该先搞懂事情外围的几个问题:①子路为什么“不悦”,孔子为什么解释;②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南子为什么要见孔子;③孔子对南子什么态度,孔子为什么一定要去见南子;④太史公关于“子见南子”事件的记录依据是什么。 要搞懂第一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子路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史记》上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该是个实心眼的人,抑或说是个豪爽或者鲁莽的人。南子名声如此不佳,与这样的人会见,子路自是认为有辱斯文,所以不悦。也就是说,子路不悦,不是说孔子和南子做过什么事,而是他不主张孔子去见南子,见,就是让人不齿、也让人不爽的事。 ![]() 网络配图 那么孔子有没有必要解释呢?有,而且很必要。虽然孔子当时已经50多岁了,未必就要子路来教他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但当时这个事情也确实非常敏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子路的不悦,也正是孔子所担心的,所以孔子要解释。我们不能因为孔子解释了,就说他有问题。谣言止于智者,不过是一句宽慰人心的话,未必人人都是智者不是?况且,彼时的孔子还未达到耳顺的境界修为。 子路是个粗人,莽夫,和智者本就不沾边,解释都不一定能理解,更何况不解释呢?子路作为第三者,其看到的和理解的,本就和当事人双方有着差距。但是谣言的流传,往往又是第三者的感官意愿,所以孔子要正其视听,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因此,子路的不悦和孔子的解释,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看作孔子与南子之间有事儿的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