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上世纪末尤其是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问题,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史学理论范式,有的学者称之为“后-后现代史学理论”。董立河教授根据近年来的相关论著,对“后-后现代主义”出现的理论背景、主要论题和学术指向作了述论。他指出,在“后-后现代史学理论”阶段,西方学者除了继续探究“叙事”等后现代问题外,更为关注“记忆”、“经验”、“在场”、“行动者”、“证据”和“普遍史”等问题。左玉河教授的论文主要讨论口述史中的“记忆”、“叙述”和“文本”问题。他认为,历史之真经过历史记忆、历史叙述和口述文本整理三重帷幕的过滤、筛选和阻隔,在口述史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历史之真是有限的。口述史文本要尽可能接近历史之真,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影响历史记述呈现的多重因素,以及口述者如何用准确的语言呈现出历史记忆。关于“记忆”、“经验”、“证据”和“叙述”等都是当代史学理论的前沿问题,本刊期待更多学者参与讨论。 【摘要】 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历史过程。进入19世纪,西方历史学迎来了它繁花盛开的黄金时代,历史主义崛起,历史意识觉醒。与启蒙时代追求抽象理论和实证主义探寻普遍规律不同,历史主义关注细节、个别和变化,但也因此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狄尔泰仿照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模式,展开了历史理性批判,意在为历史学建立哲学基础。以反思历史学性质为要旨的史学理论从此诞生。自此以后的大约半个世纪内,在新康德主义者和新黑格尔主义者的推动下,偏重"理解"和主张史学自律的史学理论范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的发表为标志,侧重"解释"的新实证主义科学统一论又占了上风,形成了分析的范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后结 更多还原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后现代 历史理性批判 现代史学 历史书写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