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乌克兰政局突变,反对派全面掌权,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夜奔异乡。此后,克里米亚入俄,乌东战火骤起,俄罗斯与西方打制裁战,关系坠入冷战后谷底。 “2·22”事件因此成为乌克兰危机的重要转折。 一年后的今天,当乌克兰政府在首都基辅举行独立广场事件周年纪念活动,东部炮火依然未绝;更令人不安的是,危机一时还难见尽头。 乌克兰危机犹如“戈尔迪之结”,难以一下子厘清。无论如何,对话与妥协毫无疑问是唯一明智选项。正因为如此,尽管各方不停角力,对话通道却从未关闭。最新成果是:俄德法乌四国领导人12日达成新明斯克协议;21日,乌东部冲突双方在协议框架内进行了换俘。 “久病难医”。现在的问题是:在错过了多个“机会之窗”后,乌克兰问题各方怎样将和平解决危机的政治意愿转化为实际成果?如何使新明斯克协议成为乌东局势走向缓和的分水岭,并最终实现乌克兰的和平与安宁? 分析人士认为,各方首先要坚定政治解决信念。指责与威胁只能加剧对抗,孤立与制裁无益危机解决。如果只将对话协商视为权宜之计,乌东战事将难见尽头。 其次要坚持各方平衡原则。既要充分照顾乌克兰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正当权益和诉求,也要重视解决有关各方合理关切,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博弈各方都不具备压倒优势,摊牌代价极其高昂,平衡与妥协才是根本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乌克兰危机是国际安全秩序在欧洲大陆进行新一轮调整重塑的产物。 在和平发展成为主流、多极化与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时代,秩序的演进并不意味着重蹈对抗、冲突乃至战争的覆辙。 综合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