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开通微博,他已有90万粉丝。除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回复网友问题、发表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评价外,王立群还在微博上向网友请教各种弄不懂的新事物。 这种包容、接纳、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是他一以贯之的。2011年,王立群再登《百家讲坛》,讲解《大风歌》。他强调在内容上更注重文化品位,形式上要更贴近现实。这是主动的调整。适合大众的语言媒介可以使更多的当代人更容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最富有学术含量的内容,这是他的追求。如此既保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让更多的观众、读者喜欢听,愿意看。 “央视来学校选主讲人,编导们已分别见了三批老师,明天还有一天试讲,速回。”王立群的手机里始终保存着这条2005年年底河南大学宣传部发给他的短信。当年,正在外地出差的他连夜赶回学校,用了20分钟的时间讲了《鸿门宴》中的项羽,当即被央视编导选中,主讲《史记》,从此王立群不仅与《百家讲坛》结缘,也走上传统文化普及之路。 学术的定位、跨界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王立群迅速走红,并被称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自2006年至今,他已11次登上《百家讲坛》栏目,涵盖《史记》《宋史》等传统文化内容。 非议随盛名而至。面对学者应当在象牙塔中安安稳稳研究学问的争议,王立群在节目中表示:“所有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普及,研究与普及并不矛盾。研究是过程,而普及是目标。”他认为,对学者来说,将知识分享给大众是与研究并重的责任。 成为学术明星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术研究。早在因讲解《史记》一炮而红的2006年,王立群就表示,做学问是其一生的追求。 十余年来,王立群在参加《中华百家姓》等节目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依然主持科研工作,坚持发表学术著作。与外界想象中光鲜亮丽的生活不同,王立群平常的日子简单的甚至有些乏味,除掉必要的工作,他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校注古书《文选》上。 打打太极喝喝茶,王立群的生活平静而充实。成名十余年来拥有过鲜花与掌声,也遇到过争议与批评,他始终无愧于一个学者应当做到的:用知识影响社会,用文化指引人生。 (作者:王胜昔 魏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