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全新的历史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既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看法,又为人们提供了处理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正确认识人及人类社会,改造人及人类社会,推进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第一个伟大发现(上) ——拨开社会历史的迷雾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生,马克思的死也是伟大的死。 德国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梅林(Mehring,1846—1919年)撰写的《马克思传》忠实地记载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在《马克思传》最后一章中,梅林充分展示了马克思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是怎样为他毕生从事的事业奉献出最后一份力量的热望,是怎样把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同他的生命维系在一起的。 1883年3月14日,英国伦敦,天气阴沉,乍暖还寒。下午两点半,恩格斯按每天一次的惯例来看望马克思。老保姆琳蘅走上楼去,立刻又下来了,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房间,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在两分钟之内,他就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马克思的逝世,使人类损失了一个最杰出的头脑。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他夫人燕妮·马克思(Jenny Marx,1814—1881年)的身旁。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前,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对于人类思想史和世界工人运动作出的巨大贡献,简短、诚恳而又真实地表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所具有的并永远具有的伟大意义: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马克思对整个人类思想发展作出两个最伟大的贡献:一是发现唯物史观;一是发现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前途,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工人阶级这一实现深刻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划时代贡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看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自古及今,人们都在不断地追问社会发展的原因,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试图解释人类社会何以产生、何以运行、何以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历史观。但社会历史现象的异彩纷呈、繁茂芜杂,又极大地困扰着人们的思想与心灵,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面前往往陷于五里云雾,走入思想迷途。在马克思主义第一个伟大发现产生之前,人类始终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迷途中而不能自拔。 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历史、寻找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因时,不是从主观意识、客观精神、上帝、神意或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追求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是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背后最深刻的物质根源;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派生的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必须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出发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现象。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它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历史观领域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