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建筑风格 若把欧洲建筑史的画面全部展现出来,不难发现,拜占庭建筑是东西方的“混血儿”。但西方建筑的第四代“产儿”却没有沿袭第三代的基因,而主要是按照罗马建筑的基因发展,所以罗曼建筑也叫“罗马式建筑”或“罗马风建筑”。这一代建筑盛行于10至12世纪。它采用了拉丁十字(即在长方形的“肩部”伸出两个袖堂或耳堂)的平面造型原则,放弃了对鼓式穹顶美的追求,而崇尚半圆形拱券。总体上,它以厚重的墙体和连拱的墙面、修长的躯体、狭窄而密集的窗户和高耸的钟塔为特征。美学上,它的外部形象指向高空,有一种意欲奔向上帝的动势;内部则以大殿的简朴装饰衬托圣坛的华丽。技术上,进一步发展了罗马时代的拱券力学,也继承了拜占庭建筑以墩柱为承重的支点,并开始使用后来哥特建筑常用的扶壁。因此严格讲,罗曼建筑是罗马建筑向欧洲建筑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哥特建筑的过渡。从宗教角度看,则是基督教势力向伊斯兰教势力夺回其在欧洲的主要建筑阵地。 罗曼建筑大多见于教堂、修道院和古城堡,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意大利比萨的比萨大教堂。它始建于1063年,拉丁十字的造型,长95米,纵向4排共68根科林斯圆柱,中堂和耳堂覆以椭圆形拱顶,外墙以醒目的密集拱窗著称。前面的洗礼堂和后面的筒形塔(即斜塔)均为12世纪所建。其中斜塔直至14世纪才完成,费时176年。它斜而不倒,成为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位于德国西南的小城施佩耶尔的施佩耶尔大教堂,也是公认的罗曼风格的经典建筑。拉丁十字形建筑,以半圆拱和十字拱超越了古罗马的木结构;为使拱顶适应于不同的尺寸和平面,它创造了骨架券以取代原来的拱顶,并首次使用了扶壁,且将多个尖顶钟塔组织进前后主体结构中,还在拉丁十字的交点处也融入一座主塔,从而将沉重的结构与垂直向上的动势结合起来。中堂大小立柱有韵律地交替设置;所有窗口狭小,室内幽暗而神秘;装饰朴素,而圣坛则十分华丽。中堂与侧廊的分割打破了古典的“均衡”规则。总之,施佩耶尔大教堂无论技术上还是美学上都是通向哥特建筑最近的桥梁。它在宗教界和政界影响也很大——建成后的300年中,历任教皇、大主教和8位国王、王后都葬在这里。 哥特建筑风格 作为审美风尚,哥特建筑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高峰与晚期,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高峰。它将前述技术和风格不断改进、创新——把拱券改进为更先进、更美观的尖拱、肋拱形式并发明了“飞扶壁”技巧,从而创造了高旷、挺拔、庄严、神圣的空间形象;同时它把罗曼时期出现的钟塔改进为挺拔俏丽的尖塔,营造出一种直奔上帝的意象。堂内使用高耸俏丽的束形柱,空间幽暗,梯子狭窄且盘旋而上。它的花窗绚丽夺目,内外雕刻丰富精美。可以说,哥特建筑使宗教与建筑、技术和艺术、结构与风格达到完美的结合,是西方古建筑史上华丽的一笔。 哥特建筑多见于基督教教堂,多彩多姿,琳琅满目。它首先在法国兴起,早期的代表作当推巴黎圣母院,通过雨果同名小说的描写,广为人知。哥特风格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至少有两座:一是法国的亚眠大教堂,位于巴黎附近的亚眠市。它始建于1220年,直到15世纪才全部竣工。这是一座三堂式的大型教堂,拉丁十字长133.5米,宽65.25米,中堂高42.3米;正面有两座钟塔,最高的钟塔耸立于中堂与侧廊的交叉处,达112米。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绚丽夺目。墙壁上的雕饰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主体建筑使用巨大的束形柱。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轻盈。教堂的三座门里的雕刻内容包含各种宗教训条、圣人传记以及创世纪故事,被称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三座门均饰以雕塑,分别以圣母生平、殉道者和最后的审判为主题,被称为“亚眠圣经”,乃艺术杰作。该教堂是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哥特建筑(1981年)。 另一座是位于莱茵河畔德国科隆市的科隆大教堂。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双塔高耸,且塔身起点很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建筑之一,仅次于德国的乌尔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因战争等原因断断续续,直至1880年方全部竣工,耗去石材40万吨。教堂依然是拉丁十字造型,东西长145米,宽86米,五堂式,内设5座礼拜堂和5口吊钟。内外雕饰丰富浩繁,雕刻作品达4000件,花窗玻璃共达10000平方米。教堂藏有许多珍宝,其中有两件金器均为无价之宝,一件是藏有从东方前往朝拜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骨的金盒子;另一件是保存名贵珍宝的金神龛。教堂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哥特建筑的晚期代表作也有两座,即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英国的伦敦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后也因战争等原因,直到1965年才竣工。这是一座全部大理石的建筑,正立面为少见的三角形。此外它还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体大,是罕见的五堂式教堂,长157米,最宽处92米(一说109米),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其规模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而在哥特建筑中居首位;二是塔多,共有135座大小石塔,构成一座壮观的塔林,每座塔都是一件独立的雕塑,且每个塔尖都耸立着一尊石雕信徒的立像;三是窗大,它有24扇巨大花窗,创世界之最。 伦敦西敏寺为英王亨利三世于1245年撤旧所建,也是断断续续,直到1745年才建成两座标志性的钟塔。19世纪又多次扩建、装修,才形成现在的面貌。其雕刻艺术亦甚丰富。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存在于14至17世纪这一时期,其策源地是处于古罗马版图上的意大利。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人在神的面前站立了起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时人们对于神权时代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弃了,而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于是“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马克思语)。它从古代拾回希腊、罗马时代规整、稳重的“十字”平面造型原则和体现人体美的柱式的基本形制,采用以圆拱代替尖拱的技术手段,吸收力学上的新成就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强调秩序和比例,遵循所谓“黄金分割律”,因而以均衡、端庄、典雅、精致为美学追求,从而创造出多种空间效果,来标示属于自己时代的、富有活力的崭新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已成为佛罗伦萨显著城标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尤其是它的穹顶。那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布鲁内莱斯基精心设计的杰作。设计者让穹顶坐落在八角形的墙上,而又巧妙地在墙与穹之间加了个12米高的鼓座,堪称神来之笔;并在穹顶下方周围开了12扇狭高的拱形窗,使穹内透亮;又在穹壁内外加套壳,使穹体体形饱满、俊俏,显得刚健有力,绝妙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以107米的总高在佛罗伦萨这座古城如鹤立鸡群,格外醒目。 文艺复兴的巅峰之作诞生于天主教的大本营罗马梵蒂冈,即圣彼得大教堂。它自1506年动工兴建,直到17世纪头30年才竣工,跨越了文艺复兴风格后期和巴洛克风格前期;四五代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先后参加了设计,如大建筑师勃拉孟特、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大画家拉斐尔、大建筑师兼大雕塑家贝尔尼尼等,可以说集中了世界历史上人类顶尖级的建筑智慧。从建筑风格而言,它是个内外矛盾体,即主体建筑是属于文艺复兴的,内部装饰则是巴洛克的,后者出自于贝尔尼尼的大手笔。祭坛前的华盖是贝氏设计的杰作。与华盖上下对应的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美的穹顶之一,是这位文艺复兴巨人在人类建筑史上贡献的天才一笔。 文艺复兴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思想文化和艺术创新意识十分活跃的时代,各种世俗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甚至连那些杰出的建筑理论家都常常离开自己的理论进行设计,手法迭出,如山花的变化,立面的分层,叠柱、双柱、券柱、隅石、拱廊的普遍使用等,产生了如佛罗伦萨育婴院、维琴察圆厅别墅、美第奇府邸等经典建筑。与此相适应,广场的样式也灵活多变,如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复合式广场、集市广场等。 这也是个建筑理论大有建树的时代。较早的阿尔柏蒂,其《建筑论》(1485,又名《建筑十书》)最早提出把建筑技术作为艺术来追求。其他如帕拉提奥的《建筑四书》(1554)和维尼奥拉的《五种柱式规范》(1562)也都是欧洲建筑学校几十代人的教科书。从这时候起,欧洲造屋者结束了“匠人”的身份而步上了建筑师或艺术家的新台阶。 (作者:叶廷芳 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