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城市史研究能为旧城更新做什么(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文汇报 邹怡 参加讨论

    城市史研究能为旧城更新做什么
    对旧街区历史价值的认识,有些学者也存在着误区:只是单一地从建筑景观角度入手,而没有从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条件和社会依托等方面加以综合的体认。一片旧街区得到重视,起因时常是因为街区内存在着精美或独特的建筑景观,随后为着建筑的保护方才引入对其相关历史背景的理解。这么做的结果,受建筑存留随机性的影响,对城市发展脉络的保护极有可能是片段的,缺乏系统的。
    因此,旧城更新和城市人文遗产保护的思路,就不能以散点分布的建筑保护为起点,而应从记录足迹的城市历史出发。以城市历史为基准,遴选在城市发育进程中曾发挥关键作用的地物和建筑作为保护对象,并且有意识地基于城市历史去寻访、发现和保护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或街区,从而系统地保留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旧街区和旧建筑均需要无条件地保存下来。哪些历史遗存需要保留,只有以城市变迁线索为参照进行寻访和筛选,才能克服以散点建筑为起点的保护所导致的碎片化,尽可能地达成城市历史足迹留存的系统性。已脱离现代生活,且数量稀少、无法再生的历史遗迹,需进行原样保护,且提供延续原有生活样态并加以改进的空间,因为那是活着的城市人文脉络。
    所以,对城市史的理解就不能局限于地方名人故事的串联。从外部区位到内部结构,从名人故事到平民生活,城市选址布局、风貌景观、社会结构和生活样态的演变,揭示了地方民众顺势而为、聚力合作的生存智慧。城市的自然基底条件和人力资本特点,既是城市曾经的动力,也是城市未来的基础。
    自然地表是城市立足的舞台,城市的选址和缘起,必然与地表形态有关。各种地貌中,河流和山脉对城市选址的影响最大。这两种地表形态,分布广泛,既可能是人类活动的障碍,也能成为人类移动的通道。自然通道的人工修整、加固和确定,便成为道路。城市,是一个人口和资源高密度集中的空间区块,其维持需要外来资源持续不断的输入。一座城市能长久稳定的存在,必因其为腹地提供的服务价值高于周边资源向其集聚的成本。一座城市的基本腹地,必然是与其进行人口、资源交流的方便之地,大多与其所处自然地理单元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依循人工道路的去向和分布而盈缩。所以,欲明晰一座城市的缘起动力,首先不能拘泥于城市本身,而应放开视野,考察城市所处的地理单元。提到地理单元的界定,这就涉及一个观察尺度的问题,一般应从大尺度入手,逐渐聚焦。恰如从高空俯视地表形势,先抓住最为基本的地貌走势,初步框定城市所处的基本地理单元,再逐渐降低高度,从而更为精细地了解城市周边和内部的局地形势。
    不仅理解城市整体的起源和发展,需从地表入手,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同样建基于地表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和土木建筑等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质上都是人类所利用的空间,不过是观察和分析的尺度依次缩小而已。
    在明晰了城市所处的地表形态之后,便可进一步引入人的因素,探究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地表形态,发挥人口和资源集聚的威力。这一威力,应对了人类社会的需求,可能是经济性的,或是政治性的,军事性的,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性质。人类在这一地区为何需要这样一个功能性的据点,这就回答了在这一地区出现此类城市的必然性。在这一地区,人类又能利用哪些地理条件,成就这样的城市、维持这样的城市,这就回答了在这一地区出现此类城市的可能性。以上必然性和可能性,就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区位条件。
    解析城市的区位条件,更多是从城市的外部环境入手,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仍可采用与分析区位类似的思路,从作为城市下垫面的地表入手,再分析人的需求和解决之道。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相对于大尺度的自然环境,小尺度的城市下垫面,更易于受到人工改变,因此必须重视人类对城市内部地貌的局部重塑。第二,在解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仍需时常纵身一跃,从高空俯瞰大地,关注城市外部区位条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为正如前文所述,城市中各种设施的出现和维持,因应了城市腹地的需求,仰赖于城市腹地的保障。第三,城市是一个人口和资源高度集中的空间,行政、习俗等力量在消解人类冲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不可忽视这些力量的作用。
    旧城的更新就需要在这样的宏观把握下,确定哪些历史遗迹、哪些自然景观、哪些城市风貌需要妥善保存或是留心表达。但仅有宏观把握还不够,还需要将城市史研究落脚地方、接驳生活,尤其是未曾中断的民间日常。
    相比街区住宅等物质实体的调研,生活样态的调研难度更大。家长里短、日常琐碎,一方面谁都有经历,另一方面正因为其平淡无奇,反而少有专门的梳理和思考。在此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民间的日用文书,例如日记、账本和票据等,是了解地方生活样态的重要入口。在传统史学看来,这些文字的作者名不见经传,其个人经历在地方历史中也似乎无足轻重,但是,正是这些由芸芸众生书写的文书,真实地留下了一般史料所不记的生活场景。这一类文书史料,流传存世者以近代至现代者居多,其拥有者则将这些半旧不古的故纸,或视为废纸而丢弃,或知其为家庭记忆,虽有心珍藏却为其保存而发愁,视之为鸡肋。因此,有必要针对此类散处于普通家庭中的史料,建设一个健康、共赢的收集和利用平台。所谓“健康”,是指在资料搜集和利用过程中,保护家庭和个人隐私。“共赢”则指既令研究者得到散处民间的珍贵史料,也为普通家庭珍藏记忆提供服务。
    但是,文书毕竟由文字所造就,还有许多人并没有用文字记事的习惯,或没有保存文字记录的习惯,故有大量记忆并不以文字为载体,因此,有必要通过访谈的方式及时保存地方居民对街区生活的记忆和理解。城市史研究者在获得这些文字和口述的资料后,还需参照前述城市区位和时代的宏观背景,梳理出地方民众因应时代的生活样态和生存智慧。
    * * *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注意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史研究应该作为旧城更新的工作起点与指南。从外部区位到内部结构,城市历史的梳理有助于筛选出城市发育进程中曾发挥关键作用的地物和建筑作为保护对象,并根据其现状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确定其保护或更新方案。同时,城市历史线索还有助于寻访、发现和保护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或街区,从而克服遗存发现的随机性,增进城市历史足迹保护的系统性。深入街区,以揭示地方生活样态、生存智慧为己任的城市史研究,还能透过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在调研中自然地连接起历史与现实,理解支撑城市发展的社会关系,了解当地居民对社区的理解和憧憬。从而令旧城更新一方面继续保存居民亲切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吸收居民的生活智慧,顺势改进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街区和宅形,落脚于庶民的日常,实现文脉的传承和民生的改善。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