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官办社会救助市场化取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刘荣臻 樊艳丽 参加讨论

    
    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社会救助机构在实现以市场化为指向的变革后,其社会救助举措也发生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第一,注重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式样的改善。产品生产技术及创新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北京社会救助机构注重工徒“工艺技能”教导培训、生产设备的更新及产品式样的改善。它要求所有收容艺徒每日学习八小时的工艺,由救济院工务股工师、工匠训导。同时,救济院还开始大量购买使用纺织机、缝纫机、打眼机、划线机等现代机器和工具,并不断改善产品式样,如在机织手工方面,“改善毛巾品质,增加式样,改良漂染方法”,其余如“藤竹器、补花、刺绣等项均有新式设计”;在印刷方面,推出了套色、石印、烫金、画线、中西精装、铅线、花边、精印、铜板、锌板等式样,印刷字体不仅细分为一至五号字模,还有各号英文字模、各号日文字模、三(四、五)号楷字铜模等,装订采用了打眼机、划线机、砂轮机、机器刀等先进工具。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北京社会救助机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积极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产品之“销行与否,乃生产兴替之极要关键”,其工艺之进展恒视“营业成绩之优劣为消长,盖出品因成本关系不能囤积甚多,必使畅销方不致影响资本”。北京原有慈善机构之出品,在济贫及生产上并无多大成效,其症结在于“推售不广,销路滞竭”。因此,该机构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如在各习艺厂门前设有售品处;在繁闹的天桥设一销售处,对所产产品零整批销;在本市东安市场设有慈工联合商店,各习艺工厂生产之产品均可寄托该店代售(《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救济事业小史》,第62—64页)。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慈善工艺售品会,销售各习艺厂之产品,且“售品成绩甚好”。销售市场的开拓拓宽了救助机构产品的销售范围,使产品销售不再局限于北京本地,“天津、保定、太原等地也多有批购”,促进了北京社会救助事业之发展。
    第三,鼓励与激发受助人员劳动的积极性。为激发受助者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北京社会救助机构开展了对受助者激励机制的探索。1928年北京救助机构对受助者的奖励以“平日工作之成绩”为标准,酌定奖金。1934年重新制定了奖励措施,即为“所制成品由监工人员每日监督考核,按件给资,并根据其工作成绩优劣,分别奖惩”。新的激励措施贵在“按件给资”,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位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官办社会救助实行了“慈善+市场”,即公益性和经营性兼得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关注成本收益,追求经济效率,采用市场化运作,在用出品销售、为本市单位或个人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取收益的同时,培养了受助人员“造血”的能力,从而既增加了救助机构的收入,又达到了对受助者救济帮助的目的,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由传统“关怀式救助”向现代“发展式救助”的转向。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国上海住房救助研究〔1927-1937〕”〔14YJC770020〕及2014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