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袁仲一:与秦俑结下“朝朝暮暮情”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本报记者 陆航 参加讨论

    1974年7月1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袁仲一带队开启了秦始皇陵秦俑考古之旅。回忆起在陕西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历程,袁仲一说,一首《长相思·怀念老考古队员》可道尽个中甘苦:“一把铲,一条绳,寻幽探秘骊山陵。朝朝暮暮情。腰如弓,铲声声,奇珍异宝一宗宗。谁知精血凝。”
    以实证推翻旧说
    袁仲一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的历史学研究生,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西部工作。这种人生选择,在袁仲一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不经意的习惯。发掘兵马俑、勘探始皇陵、研究秦俑学、探索秦文化……袁仲一的为学脚步稳健扎实,他以浩繁的史料为基础,复原被旧说遮蔽的秦文化之光。
    传统观念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雕塑艺术才发展起来。袁仲一提出,秦始皇陵发现的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中,有陶俑8000多件,其千人千面、千姿百态,既注重写实又不照搬现实,而是将人物形象的实际面貌与艺术创作的理想性表现性相结合,这是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形成的雕塑艺术风格。
    乐府起源于汉代的观点,自颜师古以来就已成为定论。1976年,袁仲一意外发现的秦乐府编钟则推翻了这一旧说。袁仲一说,关于这一事件的正确表述应为,汉武帝设立了利用乐府采诗的制度,而秦代则早已有了乐府机构。他强调,秦乐府编钟并非孤证,1976年出土于西安北郊的一批秦封泥中,有“乐府”封泥1品、“秦乐府丞”封泥22品,而国外相关著录中亦有相关史料。
    自1992年起,袁仲一曾多年担任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他以弘扬司马迁精神为己任。在他与其他学者的组织下,研究会多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司马迁与史记论集》、《司马迁与华夏文化系列丛书》,还组织编纂大型学术工程《史记研究集成》。
    考古事业也要知其所止,袁仲一说,“我不主张挖秦始皇陵”。在他看来,不主动发掘是国内外考古界惯例,长处地下恒温恒湿状态几千年的文物出土后如何保护,依然是世界性难题。不能因为考古工作者“图自己好奇”,就开掘陵墓。
    用大众语言讲述悠远故事
    厚达上千页的《秦俑学研究》倾注了袁仲一和众多专家的心血,在书中,袁仲一将大段的感谢词写给了“新闻界的朋友”。在袁仲一看来,学术与媒体,特别是考古学、历史学与媒体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共同的社会责任,亦即文化下移、社科普及和理论大众化的天然道义之上。学术界持守这一点,可帮助广大群众在海量信息中获知有价值的内容。
    几十年来,袁仲一用大众化语言讲述悠远的中国故事,传播真实无误的学术信息。从发掘兵马俑之初,袁仲一坚持边发掘边开放展览并进行现场解说;任职秦俑博物馆馆长期间,他重视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后他主编《秦俑秦文化丛书》、《秦文化论丛》,撰写《秦兵马俑》等著作,并参加各类大众讲坛。他还曾结合考古资料以时尚色和流行色为喻,来阐释秦人“尚黑”与秦俑五颜六色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大众文化著作,袁仲一注重质量,做到既有学术品位,又能在“浅阅读”时代更大范围地传播。
    秦陵考古从一开始就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靠着对民谚、传说的梳理和农民的指引、守护,考古发掘才屡获硕果。袁仲一表示,“考古是集体劳动智慧的凝聚,这里既包括专业的考古队员,更包括那些有着素朴历史敬畏感的农民。”他总是念念不忘那些偶然发现秦俑的农民们,那些默默无闻的老技工,那些不图名利、有的已溘然长逝的老战友。退休之后的袁仲一,不时被后起的专业考古人员请去传经送宝,讨教如何与群众打交道、了解农民意愿、理解农民心态,和农民坐炕头“谝闲传”、做朋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