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科研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科技事业一扫萧条,进入“黄金时代”。大战最初两年,美国不仅如一战初期那样没有参战,大发战争横财,而且及时利用这段宝贵时间,全面动员和组织科技力量备战。美国科技力量实际上先于国家进入战时状态两年多之久。及早动员国家科技力量备战是决定战争的损失大小乃至胜负的要素之一。这是美国在二战中极有利的一个关键条件。 二战前,美国科技界就开始搜集登记科技人员资料,以备战时动员,这就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大战爆发前28天,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发出制造原子弹的著名信件,随后,罗斯福总统接受爱因斯坦建议并下令研究。同时,万尼瓦尔·布什等科技界人士根据一战的经验筹建国家科技领导机构。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形势危急,27日,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国防科研委员会,组织军事科技工作。1941年6月又建立政府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作为中央机构全面强化战时科技领导工作。 随后是战时科技经费超大规模快速投入。联邦研究与开发经费在1940年为7000万美元,1945年高达15.9亿美元。短短5年增加20多倍,史所罕见,有人认为美国到了对科研规模不加限制的地步。没有这种庞大开支,不能想象美国战时科技的飞跃发展。战时科研规模庞大,成就同样巨大,如原子弹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等,体现出美国战前长期奠定的科技、教育和工业基础的强大实力。 这次大战改变了政府科技政策和科技布局的重心结构。政府科技工作战前自成一体,现在与企业和大学密切合作。政府科技投资对象相应转移,工业界和大学的科技机构获得大量科研资金。这对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美国科技事业来说是久旱逢雨。这些变化被称为美国政府科技工作中的“革命”,其具有多种重要意义:一是广泛利用社会科技力量,使美国政府掌握更庞大的科技力量,科技政策从以往较为零散转向全面规划的系统化发展。二是巨额科技经费大量注入工业界和大学,促成其空前快速和规模巨大的发展。三是政府和工业界、大学密切融合,增强了全国科技体系的完善。这些成为美国战后确立长期科技优势的主要基础。 1944年11月,罗斯福总统要求研究战后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培养人才。1945年7月,著名科技政策报告 《科学——无止境的边疆》问世,强调政府要有开拓进取的边疆精神,提出开发科学新边疆在战后国家战略中极具重要性;认为科学进步必须是政府的根本利益所在。报告有一系列政策建议,如设立国家研究基金会等,提出的基本原则有政府投资必须保持稳定,掌管资金的机构应由科学家和教育家主管;保持科研机构的独立自主。该报告确定了战后美国科技发展和保持优势的战略方针。 促成这个黄金时代的还有三笔“飞来横财”。一是大量国外财富流入,使美国有巨资投入科技发展。二是最宝贵的科技人才大批流入。欧洲的法西斯横行和战火纷飞,把爱因斯坦等众多顶级科学家“送”给美国。大战结束时美国又积极收罗纳粹德国科学家如导弹专家冯·布劳恩等。三是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流入。如财穷力竭的英国被迫以原子弹研制技术、雷达技术和青霉素技术等交换美国军援。相比之下,大战中各国科技和教育受到严重打击,唯独美国有此“天赐良机”。 二战提供的大好机遇、明智的科技政策和巨量投资、长期建设的雄厚科技基础和经济实力、健全的科技体系、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流入的大量财富和科技人才等,造就了美国科技跃居世界之首的“黄金时代”,并使其能长期保持科技优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