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姿质峻洁、风骨凛然,晚清到民国的政坛文苑,稍知其名者无不啧啧赞佩 陈寅恪的父尊陈三立的风骨,比之陈宝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为进士出身,终其一生没接受过任何官职,吏部主事只是个虚衔。戊戌政变时,维新党人受到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革职后退归江西南昌,中间陈三立两次大病,一次拒不服药,至以牙齿咬碎药碗。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大赦在案人员,除康、梁和孙中山外,其余均予赦免,曾经革职者全部开复原衔。但陈三立视其为乌有,不仅不接受各项荣誉邀请,不得已偶尔北上,宁可绕道,也不入帝京。1937年日人犯华,陈三立愤而不食而死。欧阳竟无大师对散原(即陈三立)的评价是:“改革发源于湘,散原实主之。散原发愤不食死,倭虏实致之。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抑郁发愤而一寄于诗,乃至于丧命。彻终彻始,纯洁之质,古之性情肝胆中人。发于政不得以政治称,寓于诗而亦不得以诗人盖也。”陈三立姿质峻洁、风骨凛然,晚清到民国的政坛文苑,稍知其名者无不啧啧赞佩。 陈寅恪毕生守持的精神,实与乃祖陈宝箴和乃父陈三立所代表的义宁之学的精神传统直接相关 1929年,寅恪先生在其所撰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短短的一篇碑铭,特标出“独立自由”四字,并以脱却俗谛桎梏为发扬真理的前提条件,现代学术的精义,可以说都在其中了。 陈寅恪先生毕生守持的精神,固然是20世纪现代学者追求学术独立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将此种精神守持到如此纯度和高度,则又为同时代其他学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实与乃祖陈宝箴和乃父陈三立所代表的义宁之学的精神传统直接相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说:“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其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则又云:“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然则寅老之所论,是亦有自家门风之影响熏习之体悟存焉。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