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丝路古城明铁佩具有独特文化背景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何岁利 艾力江 参加讨论

    明铁佩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马哈马特,北距州府安集延市约40公里,东距奥什(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5公里,西距库瓦古城约30公里,扼守费尔干纳盆地南缘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沿线一处重要古城址。
    明铁佩当系“贰师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就已产生以灌溉农业为代表的古老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盆地内的古城遗址有20余处,规模不等、形制不一、时代跨度大、文化面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以往了解到的明铁佩古城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500余米,南北长近800米,南墙多被现代民居破坏,其余三面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一般高出地面5米左右,最高处位于城址西南角,高出地面10余米。城墙附设有突出城外的马面,体量巨大,城址内尚有两处大型夯土台基。“明铁佩”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土台众多”,遗址或许因此得名。
    20世纪4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曾对城址进行调查和测绘。50年代起,他们先后对西墙、城内两处台基进行考古发掘,认为四面城墙各有一座城门,其中西门、南门和北门分别位于城墙缺口处,城内以十字形道路连通四座城门,城址年代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可能是中国文献所载“贰师城”。1985年和2000年前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两次对西城墙进行发掘。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中亚东北部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时代东方文化交流考古研究”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对以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中亚东北部地区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是对明铁佩遗址进行系统发掘。
    中乌联合进行发掘
    2012年起,中乌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明铁佩遗址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发掘。发掘工作采用联合组队、分片负责的方式,按照各自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选择不同的发掘点,分别进行工作。虽然双方的工作理念、发掘方法、技术路线各不相同,但都能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协作的友好气氛中充分阐述各自的见解。
    2012年发掘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遗址情况,拟定、细化工作计划和方案,对城墙进行局部解剖发掘,以了解城墙的建造年代、构造方式等信息。发掘区选定于城址东北角附近北墙上一处缺口处,在最大程度地保持城墙原貌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城址北墙进行了解剖,了解到城墙南北宽约21米,系夯土夯筑和土坯垒砌而成,各部分堆积宽度和特征不一。从解剖情况看,城墙基部高于城内现地表约4米。从城墙墙体的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现存的城墙墙体并非一次筑成,可能经过改建,城址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在城墙堆积下,还发现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墓葬,为土坑墓,东西宽0.9米,南北长约2.1米,墓主头向北偏西。
    2013年秋季的工作主要是进一步了解该城址考古学文化内涵,试行开展考古勘探工作,为大面积发掘进行前期试掘。当年开始在城址内试行铲探技术,为了解明铁佩遗址的堆积和形制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勘探依照自然地貌和重要遗迹,采取分区划片方式进行,将城址划分为四个区,采用了大面积普探和重要遗迹卡探相结合的方法。试掘工作共开探沟三条,分别位于城内一号台基(T1)、“东门”(T2)和东墙(T3)上。对一号台基的试掘明确了铺石的堆积特征和保存状况,丰富了对一号台基的建筑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在T2的试掘结果发现,该处的城墙夯土是连续分布的,城墙夯土并不存在缺口,因此否定了此前推测在这一位置有“东门”的可能。
    2014年秋季的工作内容包括对一号台基东部的大面积发掘,对遗址继续进行勘探,运用测绘技术、航拍技术对城址进行全面测绘和三维建模,完成城址的三维数字化地图等工作。当年的勘探集中在一号台基、二号台基及周边、“西门”及周边、南城墙、东城墙、“南门”及周边等区域,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城址的布局,同时明确城址内的地层堆积等信息。对城址的发掘集中在一号台基东部,明确了一号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约103米,南北约31米,系由数块不同堆积特征的夯土构成。发掘探方集中在台基东部,清理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铺石路面遗迹。当年的工作内容涵盖勘探、试掘、发掘、测绘、科技考古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技术。
    2015年的工作主要是改进和完善勘探方法,扩大勘探规模,开展系统勘探,结合勘探收获和认识,有选择地进行局部试掘,力求较为全面地了解地层堆积、遗迹分布和城址布局等信息。当年勘探发现了城内的3条道路、1座城门、城内外4处夯土台基,基本复原了地面已经无存的南城墙的位置、走向,获得了马面位置、结构等信息。在南城墙内侧南北约6米长的区域内,发现了4个保存完好的大瓮。这一手工业作坊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古城的遗迹分布和形制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
    经过持续工作,对明铁佩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极大地丰富了对遗址内涵的认识,推动了对明铁佩遗址乃至费尔干纳盆地城市文明进程的研究。
    第一,确立并完善了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思路和技术路线。明铁佩遗址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如何对这种规模较大的城址开展工作,如何利用国内较为成熟的大遗址尤其是都城遗址考古的工作模式,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的基础上,考古工作者采用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以铲探为主的勘探方式,通过大面积的系统勘探,结合必要的小面积试掘,了解城址内外文化层的堆积概况、地下遗迹分布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城址的布局结构,并为城址所处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信息。
    第二,建立了能够覆盖整个遗址区的测绘系统和遗址基础数据平台。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城址进行测绘,布设统一的测绘系统,使得考古工作的各个要素和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能较为明确、科学地得到其空间信息记录,这是国内大遗址尤其是都城遗址考古的基础性工作。这不仅是考古工作必要的步骤,更有利于全面把握和分析城址的布局结构等信息。考古人员通过对城址的全面测绘,完成了数字化地图,利用多旋翼高空飞行器进行高空拍照和三维建模,建立起覆盖全城的测绘系统。同时,通过对遗址各个发掘区全景拍摄,在测绘系统的支持下,对发掘现场进行照片拼接和3D重建,最大限度地获取和保留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
    第三,通过开展大面积的勘探发掘,初步确定了古城遗址的布局。从2013年起,考古队开始在明铁佩城址试行开展勘探工作。通过勘探,订正了此前关于城址“东门”、“南门”的认识,明确了城内一号建筑台基、二号建筑台基的范围,探明了城内主要道路系统的分布和走向,初步建立起了城内外地层堆积序列。在勘探基础上,对发现的遗迹进行必要的试掘,不仅可以丰富勘探得出的认识,更可通过出土遗物的时代来确定遗迹的时代。通过发掘,考古人员揭露了一批重要遗迹,明确了城墙的宽度和构筑方式,了解了城内道路和建筑地面的分布和保存状况,确定了城内一号台基和二号台基的范围、布局和建造方式等。
    总之,通过对明铁佩城址的联合考古工作,两国考古人员对其时代、性质、演变逐渐有了初步认识。该城址近长方形的平面形态,与中亚地区常见的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城市形态有很大不同,显示出独特的文化背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