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史学的发达举世公认。西周初年,就产生了内容极其珍贵、编纂体例高明的经典史籍《尚书》。此后,经过历代史家不懈努力,史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发达的学术门类,不但鸿篇巨制不断涌现,而且内容丰富多样、编纂形式各擅其长、体裁种类琳琅满目。与西方史学相比,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特色之所在。 历史编纂决非简单技术问题 《四库全书总目》将历代史籍区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梁启超《新史学》则将史书体裁区分为10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学、附庸。风格各异的历史著作形式是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史书体裁的丰富多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巨大创造力。客观历史是复杂丰富、多维度演进的。古代史家所创立的每一种重要史书体裁,都表明史家是采用某一独特视角去观察和记载历史。如,编年体主要从时间维度、按年代先后记载历史;纪传体主要从人物活动维度、以众多历史人物的参与和成效记载历史;纪事本末体主要从事件维度记载历史;典志体主要从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记载历史。如此等等,最终形成体裁多样、繁花竞放的局面。每一种体裁都有成功之作世代流传。这些名著是史家呕心沥血著成的,其成功体现了进步的史识、渊博的学识、高明的治史方法、合理严密的编纂方法。 以往一般认为,史书的体裁体例似乎只关乎技术问题,其实决非如此。史书的体裁体例与其内容、思想是辩证统一的,组织形式的运用、结构体例的处理体现出史家的史才、史学、史识,包含着多方面的思想价值和深刻的哲理。白寿彝先生曾说:“史书的编纂,是史学成果最便于集中体现的所在,也是传播史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历史理论的运用,史料的掌握和处理,史实的组织和再现,都可以在这里见个高低。刘知几所谓才、学、识,章学诚所谓史德,都可以在这里有所体现。”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有深刻启发。我们应当对历史编纂学的内涵和意义重新给予恰当定位:历史编纂学是一个时代史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史家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达到何种水平的有效尺度。史家再现历史的能力如何?其史著传播历史知识的效果如何?在这里都直接受到检验。历史编纂学既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研究史学发展的新颖视角和重要方面。通过研究历史编纂学,可以拓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因而是新的学术增长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