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罐 其中仅3座发现葬具,个别葬具的底部用石块围填。从质地看葬具有陶和釉陶两种,从结构看有单罐也有内外套罐,单罐和套罐中的外罐多为陶质,内罐中既有陶质,也有釉陶。陶质葬具中以夹砂陶为主,另有少数泥质陶。陶色有灰白、米白、浅灰、浅黄、浅橙红色五种。器形仅罐、盖、盆三类,罐与盖多搭配成套,盆依据大小不同,搭配也有差异,形制稍大的作为底座置于外罐下方,形制小的作为盖置于外罐顶部。釉陶葬具按釉色不同分为酱釉和绿釉两类。酱釉葬具为单罐,绿釉葬具为套罐中的内罐,酱釉葬具为泥质灰陶胎,绿釉葬具为泥质浅橙红色陶胎,火候较高。酱釉釉色暗沉,仅口部至下腹部施釉,釉不及底;绿釉釉色清亮,光泽度好,整器均施釉,局部区域釉面脱落。从器形看,酱釉葬具与绿釉葬具均为罐,但形制差异较大。 火葬罐 木官山墓地与金莲山墓地同位于抚仙湖北岸,隔澄江县城东西相望,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相差无几。从墓葬形制看,清理的276座土葬墓全为中小型墓,二层台、腰坑、器物分层埋葬等结构特征与金莲山墓地相同,与滇文化同时期的其他重要墓地如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等亦相似。少数墓葬存在三层台结构,随葬器物一般置于墓室上层,墓室下层及墓底腰坑中不见随葬品,这一埋藏特点在同时期的墓地形制中少见。 铜戈 从墓葬分布及墓向信息来看,木官山墓地滇文化时期的土葬墓分布规律性较强,自山顶至山脚,呈以山顶为中心的同心圆环状分布,每一圆环之间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墓葬与墓葬之间间距亦相近,叠压打破关系少,96%的墓葬墓向在0°~90°之间。这种墓葬分布统一规律、管理严格有序的墓地特征在同时期的滇文化墓地中并不多见,这也是木官山墓地区别于其他同类墓地的另一重要特点。 铜扣饰 另外,在此次发掘区北部靠近山顶的区域,发现小范围被扰动的文化层堆积和少量灰坑,以1号灰坑为代表,灰坑平面形状不规则,出土器物全为火候较低、陶色驳杂的陶器,夹杂着较多的碳屑和少量烧土块,与残存的小面积用火遗迹共出,结合墓地分布规律分析,我们认为以1号灰坑为代表的遗存与墓地埋葬时进行的祭祀活动有关。这种在埋葬时进行祭祀活动的葬俗在滇文化其他几个重要墓地中亦存在。 铜扣饰 因墓地特殊的埋藏环境,现场清理中极少发现人骨及棺木,难以捕捉墓地的葬具、葬式、葬俗等信息。 铜钏 关于墓地的年代,从发掘及调查资料来看,墓地存在滇文化、汉晋及明清三个时期的遗存,滇文化时期遗存以本次发掘的土葬墓和灰坑为代表,汉晋时期遗存以调查发现的砖室墓和石室墓为代表,明清时期遗存以火葬墓为代表。滇文化时期遗存的年代,从墓地材料本身而言,由于墓葬间叠压打破关系少,我们只能从典型器物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入手,结合同时期其他墓地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铜斧 墓地滇文化时期的遗存可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以出土青铜器为主,伴出部分陶器,典型器物组合为兵器、生产工具和少量装饰品,器形有剑、矛、斧、锛、扣饰和钏,相对年代为西汉早、中期。晚期墓葬以出土铜铁合制器和铁器为主,典型器物组合为兵器和生产工具,器形有铜茎铁剑、铜骹铁矛、铜銎铁卷刃器、铁矛、铁镞和铁削,相对年代为西汉中、晚期。 石坠 木官山墓地存在早至滇文化时期,晚至明清时期的遗存,墓地沿用时间长。从墓葬分布规律、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木官山墓地早期遗存属滇文化范畴,整体文化特征与滇池地区的典型墓地如晋宁石寨山、昆明羊甫头,星云湖地区的江川李家山等一致,但也存在地域差异,这些差异也许正是抚仙湖地区滇文化遗存的独特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说,木官山墓地的发掘为抚仙湖地区滇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本次发现的早期土葬墓全为中小型墓葬,根据前期调查掌握的信息,我们不排除木官山墓地存在大型墓葬的可能性,将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