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器物,原为贵族们祭祀、宴飨时使用的食器,后来逐渐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象征。从“三足鼎立”这个成语中我们认识到鼎为三足,四足方鼎并不多见。最熟悉的莫过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大方鼎。其实,四足方鼎在青铜时代出现的时间并不晚,但流行的时间不是很长,大约从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 安徽是中原夏商周三代王朝与南方各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生广泛交往的重要地区。早在商周时已有淮夷、群舒、徐、楚部族的记载,西周以后,部族和小国更是星罗棋布,后来又经历了春秋、战国时的大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必然会留下重要的文化遗物——青铜器,其中青铜鼎占据重要地位。 安徽博物院藏有一件凤纹方鼎(见图),制作年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1965年出土于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弈棋机场三号墓,通高17.4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6厘米,底长25厘米,底宽21.4厘米,重5.7千克。国家一级文物。 此鼎直口,折沿方唇,立耳,直腹下收,四角有云形扉棱,平底,矮半环形空足。腹中部有扉棱,扉棱两侧饰凤鸟纹和蛇纹,纹饰上下为弦纹。 凤鸟纹在商代已开始出现,到西周早期多作为兽面纹的配饰,西周中期昭王、穆王期间,凤鸟纹十分兴盛,被称作凤鸟纹时代。从形体划分,凤鸟纹可以分为小鸟纹、大鸟纹和长尾鸟纹三类。此凤纹方鼎,腹部纹饰为小鸟纹,长冠垂尾,与中原地区西周早期到中期流行的小鸟纹相似,但其冠部构成却与中原风格存在差异。 屯溪弈棋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新安江流域上游,经多次调查钻探,发现这里是一处土墩墓群。1959年至1975年间,随着机场扩建和当地农民的烧窑取土,共发掘清理了八座墓葬。土墩墓是吴越民族特有的葬俗,其特点是在平地上封土成墩,从外形上看,土墩多呈圆形,其存续时间约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之际到战国前期。皖南地区古属吴越,因此发现了很多土墩墓遗存,大多集中分布在漳河、青弋江、水阳江及其支流沿岸附近。 屯溪弈棋八座土墩墓共出土青铜器107件,其中礼器60件。这些青铜器造型别致,组合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件凤纹方鼎虽体量不大,器壁较薄,却处处显示出吴越民族疏朗清新的、别具匠心的文化特点,与中原地区的方鼎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程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