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友谊 就算昨夜忙到12点,第二天早上7点也要起床,8点按时上工。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8小时的探方发掘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晚饭后,自习室整理陶片和文字资料,绘图,一直到晚上11点多。这是学生们在东赵遗址考古队的日常一天。 “夏天的时候,5点多起床,6点半就在探方发掘了。”陕西师范大学的考古系研究生张相鹏今年8月来到考古工地,“我是第一次下田野,刚开始特别累,强度特别大,过了一段时间就适应了。” 考古实习的学生们就租住在东赵村的民房里,步行到工地5分钟。作为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郊村,东赵村夏天经常会因电力负载过大而停水停电。最难熬的是冬天,因为没有暖气,也没有合适的取暖设施,还要野外发掘,很多学生手都被冻裂了。 60岁的考古技工郭中芳已经在多个考古工地摸爬滚打了30多年。他告诉记者,考古实习的研究生、考古技师,再加上从周围村子雇的农民,现在有七八十人忙碌在考古工地上,暑假时候最多能有120人。 很多高校的学生能来到东赵遗址进行考古实习,得益于雷兴山开放式考古的理念。 自周公庙遗址考古,十多年里,雷兴山坚持对全国高校考古系学生开放,这是难能可贵的。很多考古界同仁也经常到访雷兴山的考古工地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就东赵遗址而言,今年寒暑假,就有国内外包括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十几所大学的几十个学生来考古实习。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教学研究机构。在90多年的历史中,北大考古一直引领中国考古的潮流和方向。 北大的考古实习世界一流。能够系统地学习从挖掘、测绘到室内整理等一整套的田野考古方法,是北大考古工地的魅力所在。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是慕名而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席乐就是在北大旁听了雷老师的商周考古研究课程后,申请来东赵遗址考古实习。在东赵,有考古专业实习的学生,有做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还有学文物保护在这修复陶器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这里,也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考古友谊。 “工地就是一个大家庭,每天任务很重,但大家感情很好,而且各有所长,遇到问题就相互切磋。”郑州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王鸿驰本来要在东赵实习三个月,结果一待就是一年半。工地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帮忙打理,除去偶尔回学校上课,其他时间他都在工地上工。“前段时间发现很多,挖出了卜骨、水坑,大家很兴奋,但也有很多天都没有新发现。有发现的日子会觉得格外有干劲,有期待。” 在冯雨程眼里,北大的张冉和首师大的席乐属于那种知识渊博的人。“他们知道的特别多,每有不明白的都会向他们请教。”这位中央民族大学瘦小的研二女生,和她以前的师姐一样来到这里考古实习。凛冽的寒风吹得她脸蛋通红,一说起考古两眼放光:“苦是苦,但能学到很多东西啊!” “这么多学校的同学,一起上工,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休息,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难得的经历。交流的过程就是思想的碰撞。”张相鹏道出了东赵考古队员们的心声。 有期待,加上努力,就是收获。在这里,收获的有扎实的田野考古方法,还有考古友谊——既是学生间的考古友谊,也是不同高校与北大的考古友谊。 探营临近结束,站在东赵村头的雷兴山眉头紧锁。如今,被城中村包围的东赵考古工地,随时都有被城市化浪潮吞噬的危险。村庄拆迁的消息早就流传开来,雷兴山为此已多次奔走,市领导最新决定“临时不拆”。 去年,东赵工地一直工作到腊月二十七。今年,他们又要忙到春节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