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把考古成果转化普及,服务于大众,也是中国考古责无旁贷的职责,大力开展公共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共识。2016年,中国考古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开始密集地走向公众。10月29—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举办“中国公众考古荆楚论坛”。重大考古学术会议,例如5月21—23日,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考古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开始设立公共考古专场。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和组织主动走进校园、社区、单位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愈来愈多的文物考古机构、组织和个人利用新媒体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和公众平台。 同时,公众考古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和大众化,除了传统的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网站、普及读物或科普读物外,出现更多的动画片如《曾侯乙》《考古训练营》等,以及考古体验馆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家走出国门,道路越走越宽。2016年,“世界考古之路”成为考古界的最大亮点,标志着中国考古真正走向世界。 一、“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考古界的主题口号之一。“首届中国考古大会”明确把“走向世界”作为大会主题之一,并专门开设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专场。 二、老合作项目走向深入。中蒙十年合作发掘取得阶段成果,并签订新一轮考古续约,合作在不断深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越南考古学家进行合作,2016年出版《越南义立冯原文化遗存发掘报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孟加拉国曾经联合发掘毗诃罗普尔遗址,2016年也进入共同研究阶段。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成为热点。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明铁佩古城的考古项目继续进行。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撒马尔罕州境内的萨扎干遗址。 四、启动对重要古文明的联合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考古学家合作,联合对玛雅文明核心城邦科潘遗址加以研究,并努力启动与印度、埃及等国的合作发掘。 总之,2016年是中国考古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的一年,从蒙古高原到中美洲热带雨林,从丝路沿线到非洲海滨,都可看到中国考古人的身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