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一大魅力就是可以通过当下的存在了解人类的过去。周原地区手工业专业生产聚集区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西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些手工业作坊,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生产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重大革新和进步。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所长刘万军带领记者来到考古现场。置身其中,只见几个大的探方连成一片,一眼望去,星罗棋布;俯下身来,触摸大地,仿佛可以窥见西周时期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骨器作坊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周原云塘制骨作坊是西周工业体系中规模最大、涉及生产工艺最复杂的手工业遗存之一。该作坊的生产始于西周早期,贯穿整个西周时期。正在考古现场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赵昊告诉记者,云塘制骨作坊的生产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它在原料方面高度专一化,集中使用牛骨;在产品方面,则专注于生产骨笄,偶尔辅以其他骨器制品的生产。在生产流程的设计上,制骨作坊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运作,从原料到产品的各加工步骤都严格遵循统一的尺寸标准。 “考古出土的器物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无字天书,考古学者肩负的是透物见人、替古人说话进而正经补史的艰巨任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表示,通过周原西周墓葬和制骨作坊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西周时期的制铜、制陶、制骨工艺及其规模。如对多个制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废骨料和半成品的研究分析,使今人对西周时期制造骨器时,由选材、锯割、削锉、磨光、雕嵌到成品的出厂等工序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骨料中有大量的牛、马、羊、猪、鹿等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农业、牧业的发展和分工情况。 “云塘制骨作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规模,更在于运作体制和技术流程。这些标志着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在西周时期有了跳跃性的发展。”赵昊认为,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为代表的新城市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反映出商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逐步兴起。这也使得周王朝可以在经济层面逐渐整合为更紧密的共同体。同时,这些创新性的经济形态也显示出中国早期城市的复杂化进程,标志着城市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已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云塘的制骨产业并不是孤立的经济部门,相反,它是活跃的周原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参与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说,云塘作坊所反映的骨笄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周原都邑自身的消费需求。因此,云塘的生产不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手工业生产,更是一种面向商业化行为的制造业。这种以商品为目的的生产,不仅为作坊的经营者带来了经济和政治收益,也同时成为西周王室与都市贵族控制和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周原都邑与其他各类型聚落,也通过这种方式被纳入了一个更复杂的社会物质流通的网络中。 展现国家综合实力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提出,西周的经济发展有两条较为明晰的轨迹,一是农耕经济历经井田制的成熟到衰败、公田的荒芜和私田兴起,在否定中再生、在变革中发展,激活了劳动生产力,成为古代农耕经济的典范;二是以王室和贵族为主导的西周手工作坊群、作坊区呈现出中国早期工业的雏形,尤其是青铜器锻造、制漆制陶、蚕桑纺织、制骨业以及马车制造等体现了西周手工业的世界发展水平,显示了西周的国家综合实力。 考古队员以姚家墓地为中心,在周原遗址的东部周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和试掘。雷兴山表示,“我们现在所在的姚西居址,在西周时期,是一个完整的族邑。在这个族邑里,我们通过试掘发现了铸铜作坊和骨角器作坊。除此之外,在庄白、召李等地以往考古工作曾发现有铸铜原料铜饼,经过大规模发掘的李家铸铜作坊发现有车马器、容器、工具及少量乐器、兵器的陶范,制模、制范所用的骨刻刀、铜刻刀和两端尖锐的骨针,浇铸所用的炉壁、坩埚、伞状陶管等。这一带附近还发现了制作石器的作坊和制作陶器的作坊等。” “在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技术革新和创新是在官营手工业作坊这个环境中得以提倡、萌芽,至于后来能否在社会应用中得以开花、结果,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官府所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西安理工大学教授薛伟贤说。 青铜铸造是高度复杂的技术活动。2014年在周原遗址贺家村考古发现一套“豪华”的青铜马车。经专家初步研究,判断其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制车业是商周时期最具综合性的产业。一辆车的完成是铸铜工人、木工、漆工、制骨蚌器工人、纺织工人、制革工人等通力合作的结果。周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四马和两马拉的单辕马车,周原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精美的马车和配件。”雷兴山向记者展示了两截周原出土的带有镀锡工艺的管状青铜舆饰,虽然它们历经三千年的风雨洗礼,但如今看起来,表面大部分依旧光亮如银。据考证,这些管状舆饰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甚至是西周早期,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镀锡器物之一。“古人把车厢称作舆,这些管状舆饰就是用来装饰车厢的。”雷兴山告诉记者,青铜器表面镀锡是古代金属表面装饰的重要技术之一。镀锡不仅能让青铜器表面具有美丽光亮的色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防腐蚀作用。 阳燧是西周人用铜制成的凹面镜。《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的记载:“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1995年,周原遗址就曾出土过阳燧。最近的考古发现中,又一件阳燧的出土还是令人兴奋不已。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馆长张亚炜介绍,考古人员在第一次发现阳燧时,就照其翻模,铸造了一件复制品。经试验,在强阳光下,复制的阳燧最快时只需三五秒钟,便可将放置在其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而产生明火。 雷兴山表示,目前来看,周原遗址的手工业作坊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是任何一个西周遗址都不可比拟的。可以想见,在西周时期,周原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和当时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