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张宪文 参加讨论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回顾与现状
    事实上,南京大屠杀爆发伊始,各国的正义人士即开始关注这一残暴的历史事件。战后,许多中西方学者对此长期审视且加以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历史学者开始着手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他们从大量的历史事实出发,坚持正义立场,写出了一批有说服力的著作。一些当年参加南京战役并直接实施屠杀南京民众的日本老兵,在多年后公布了他们的日记或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如《东史郎日记》等。许多欧美传教士、新闻记者、学者、医生,曾目睹日军在南京的各种暴行,他们写下了诸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有价值的日记及有关新闻报道。国内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肇始于南京大学。1960年,四位日本史和中国现代史专业的老师开始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撰写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内部刊印)。但毕竟那个年代的史料缺乏,从事研究的人员和经费有限,因此研究工作在很长时间内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本右翼不断否认、歪曲侵略历史,学者们义无反顾地发表著述驳斥他们,使得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逐步走向正轨。南京学者还编辑出版了两卷资料和一部《南京大屠杀史稿》。伴随着研究的开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纪念馆于1983年年底开工建设,此外一些重要的军民遇难地也立碑纪念,向公众揭露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强纪念场馆对后人的教育与警示作用。
    进入21世纪,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蓬勃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的有:孙宅巍著《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程兆奇著《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张生等著《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王云骏、张连红等编著《解放还是侵略?——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经盛鸿著《西方新闻传媒事业中的南京大屠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南京大学中华民国研究中心组织整理编纂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和《南京大屠杀全史》(上中下)。《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由南京大学联合南京地区100多位教授、学者,历时十年,先后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搜集了8国文字的4000万字原始资料,全面呈现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出版,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相关材料基本上收集回来,改变了有关资料零碎、分散的状况,且“照原样收录,不做任何更动,提供给历史研究者”。而《南京大屠杀全史》依托《史料集》的众多史料深入研究,成为目前最为全面、理性、细致地研究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原创型力作。
    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机构、学者和社会各界正义人士的不断努力下,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到杀戮的死难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法律固定化为特殊的仪式,并为大众所共同铭记。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涉及诸多问题,如:屠杀暴行研究;性暴行、抢劫、纵火等其他暴行研究;南京安全区的研究;东京审判、南京审判等系列对日军法庭审判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研究;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人口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宁欧美人士情况的研究;南京大屠杀对经历者心理影响的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新闻报道研究;“慰安妇”研究;日本学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等。
    在这些课题中,集聚的焦点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问题。在日本,官方、学界对南京大屠杀数字各有说法,学界一批学者认为发生了惨烈的大屠杀事件,如早稻田大学教授洞富雄、一桥大学教授藤原彰、吉田裕等,他们认为遇难人数至少在十数万人以上。但也有一些右翼学者漠视历史,不承认大屠杀,或认为仅有数千、数百人死亡,这种说法经过日本右翼的传播,占据了日本的主流话语。
    目前,国际史学界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依据主要有三:一是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的两个法庭审判书,分别认定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为“20万以上”和“30万以上”;二是南京被占领前后的户籍人数变化;三是战时和战后国民政府、南京市政府进行抗战损失调查中涉及的被害人数。学界所依据的这些资料和证据都是当时历经种种艰难收集、整理而得。由于所处战争时期的混乱状态,记录的不完整以及史料难以复原整体情况等原因,只能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部分展现,这也使得我们确切统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存在客观困难。但我们认为,要谈数字问题,必须有三个前提:承不承认是大规模屠杀,承不承认手段是极端残忍的,承不承认杀害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是违反国际法和人类基本道义。如果日本政府承认这三点,屠杀数字问题可以由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此外,对待数字问题不可就数字而言数字,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也并不影响对南京大屠杀性质的判断。犹太裔德国汉学家舒衡哲(Vera Schwarcz)认为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她说:“我们常常说纳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日本兵杀害了中国南京30万人,实际上是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抽象化了。”在她看来,这些数字虽触目惊心,但以这种概括方式去总结历史,大屠杀真正的意义反而在数字的抽象中被淹没。为了防止这种记忆的淹没,我们应该尝试一点一滴地显现“南京大屠杀”,即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记忆中去直面那段历史。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