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吕梦荻 段丹洁)12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协办的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世界文明史揭示了人类各个族群之间的文明传统,各个族群生存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介绍说,自古以来,伴随人员流动、商业发展以及族群之间自觉或不自觉的交流,它们之间的文明形态与相关意识进行了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他举例说,中华民族文学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比如楚辞这种诗体在唐代的文学中出现过类似的形态。同样,日本的神话也曾出现过中华文化因素,这些都构成了东亚文学样式深层的文化交流语境。 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的贡献之一便是对人自身有着全面深入的认识。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的落脚点是个人和人类整体的自觉、自律,这种“自律意识”对于当今世界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具有“自律意识”的前提是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只有认识到问题之所在才能对行为进行调整。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认为,问题意识有助于深入探讨全球史的深层文化影响。从“地理时代”和“长时段历史”的视角出发,又可以提出关于全球史的新问题。他以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概念为例,提出应将“轴心时代”的历史与布罗代尔“总体史”中的“地理时代”、“长时段历史”以及“事件历史”相结合进行研究。他表示,需要对“世界史”重新认识。 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受到外来冲击,与此同时也吸收外来养分并加以转化,形成更具活力的文化传统。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焯然认为,文明的接触和交流促进文明对话也促进文明融合。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恰逢其时。“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促进文明互相了解、促进文明互补、消融文明冲突,使文明在交流中达到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