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辽河文明“历史的地理枢纽”(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毕玉才 刘勇 参加讨论

    四大古廊道促成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在辽宁丹东宽甸和抚顺李石寨发现了带有“元年丞相斯造”字样铭文的铜戈及带有“相邦吕不韦造”铭文的铜矛。李斯和吕不韦都是秦王朝的重臣,二人监制的兵器怎么会出现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辽东?
    “这说明在燕秦时期,特别是秦统一至灭国不到20年时间内,秦朝在辽东长城戍边和‘戍边道’的存在无疑。”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如此分析。
    早在舜、禹时代,远在东北的古老民族肃慎即已与中原有了联系;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山戎、孤竹和屠何等,走的也是上述古廊道。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首次东巡,“之碣石(位于今辽宁绥中),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考古人员在河北秦皇岛和辽宁绥中万家镇发现了秦始皇东巡的“行宫”遗址。“行宫”正南数百米,正面对海中3块耸立的礁石,是史书记载秦始皇东巡的“沧海碣石”。
    “碣石”西去1500米的“黑山头”,在突出海岸的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海岬平台上,有三重汉代建筑址,是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再次东巡所建的“汉武台”。
    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策马辽西白狼河,大破三郡乌桓后班师凯旋,路过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此后直到辽金时期辽西傍海道开通以前,辽西古廊道一直发挥着“文化大熔炉”的作用。
    费孝通先生在论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时说:“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来看,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的概念了。”“从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与迁移、文化交流等方面考察,费孝通所谓东北地区的走廊应当是‘辽西古廊道’。”崔向东说:正是东北与中原民族之间的迁徙、交流和融合,使东北诸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廊道在地理空间上将中原与西北、西南、东南和东北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文化碰撞交流,中华民族才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多元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