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刘丽文 我国瓷器发展到清乾隆时期,可以说是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制作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制瓷中心景德镇,荟萃了一代能工巧匠,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说。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瓷器都在数十万件左右。烧出的瓷器无论是精美奇巧的造型,还是五彩缤纷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纹饰,都堪称为一代之奇。 从瓶的造型而论,有单体瓶、双联瓶、三联瓶、四联瓶以及七联瓶、八联瓶等,有陈设于桌面、有壁瓶、有吊瓶等。除此之外,还有象生瓷瓶。象生瓷是指用瓷器塑造出植物、动物及干鲜果品等形象的瓷器。如镇江博物馆藏乾隆官窑冬青釉带盖葫芦瓶(图1),高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6.2厘米。器呈葫芦形,有盖,盖为火焰状(图2)。器圆唇,直颈,束腰,平底内凹。全器施冬青釉,釉面平整润滑,釉色滋润。底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图3)。 此器造型逼真,弯弯的盖钮,青中泛绿的釉色,就像刚刚采摘下来的葫芦。葫芦谐音“福禄”,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又由于葫芦多子,被视为多子多孙、繁衍后代的吉祥物。葫芦形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汉至六朝时期,出现一种随葬品——五联罐,其在葫芦瓶的基础上加以堆饰,后来逐渐演变成堆塑瓶,瓶上的装饰为天上、人间、地下的场景,充分体现了对天境的追求。隋、唐、五代,儒、释、道教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由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升仙、炼丹服丹,所以唐代帝王对此十分推崇,葫芦作为道教的圣物,里面装有灵药。宋代,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道观均采用葫芦形塔刹。南宋龙泉窑制作一种瓶体似葫芦、又似“吉”字,故又称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特别崇尚藏传佛教,这时的佛塔有很多是葫芦形,称“西番佛塔”,“其形若壶”,如镇江的元代过街塔就是这种形制。此时瓷葫芦瓶的造型有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葫芦瓶。到明代葫芦瓶已成为一种常见器型,由于嘉靖皇帝痴迷于道教,瓷器葫芦瓶生产规模空前,造型多样,有四棱、六棱形葫芦瓶,直口、撇口、带盖葫芦瓶以及上圆下方葫芦瓶等。清代瓷葫芦瓶产量较大,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瓷葫芦瓶具有时代特征。此时的葫芦瓶融入了当时最高的审美观念,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乾隆官窑冬青釉带盖葫芦瓶,是制瓷工匠们凭着对自然界植物葫芦的细微观察以及严谨的构思,加上娴熟的成型工艺烧造而成,其形制、色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