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张群 丁酉鸡年之前,笔者有幸目睹了南京紫砂收藏大家沙志明老先生坐落在南京东郊藏库里的几十件宜均酱釉坛、罐、缸藏品,其中一组宜均酱釉坛尤为引起笔者的兴趣,因为,这组宜均酱釉坛竟与中国的“科举”相关。 笔者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坛坛罐罐,更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与中国的“科举”相关的宜均酱釉“科举”坛,真是有种“未中状元先见坛,坛坛罐罐科举情”的感慨。 以前大家只知道沙老收藏了许多紫砂茶壶,谁知他的紫砂收藏是成系列的。这不,在我目睹了他收藏的宜均蓝釉、绿釉、黄釉珍品外,又意外地见到了这么多宜均酱釉“科举”坛。这可是今年87岁高寿的沙老花费了几十年心血一件一件收藏入库的宜均藏品啊! 对于陶坛,凡是60岁以上的读者也许不太陌生,因为谁家没有接触过它?但是大家对于有文字有图案的宜均酱釉陶坛能说出个一二三的也许不多。特别是这种“科举”坛,知之者则更少了,以致多少年来没有引起收藏家的重视。 看着这组陶坛酱釉色的色彩,虽然时光早已磨去了当年烧制时的火气,但明晃晃酱釉色的光泽却留下了当时陶工们的心血和订购者的对于美好未来的寄托!就像岁月与阅历抹去大多数人的傲气,使其变得更加的沉稳内敛,一如科举时代胸有成竹沉稳迎考的举子。走近陶坛,近察细润光滑、温润剔透的釉面,反映出的是一种祥和的光彩,似乎与时代和谐共振,为现代学子们饱读诗书点赞!远观敦厚稳重、丰腴可人的美姿,又似哥窑金丝铁线组成的纹路,或新石器时代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画面那样勾人魂魄;再看那坛身的龙形纹饰和长辈的郑重寄语,其价值、其气势不是一般的坛坛罐罐可以与之相抗衡的。笔者甚至以为,这种“科举”坛应该是宜均史上最温馨和骄傲的一页! 这组宜均酱釉“科举”坛坛身或坛体腹部上分别题有“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与中国“科举”相关的吉祥用语;还有的题为“子孙百千”“长命百岁”等与“科举”相关连的吉祥用语。他们的用意是希望自己应当拥有“子孙百千”和“长命百岁”的儿孙共享“科举”的荣华富贵。这当然是和古人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这些“科举”坛坛身的腹部有的还绘有凸起的龙形纹,以及其他纹饰,可谓喜庆吉祥、高雅别致。沙老的这些“科举”坛大小都差不多,一般高约34厘米,均为清代后期所制。 欣赏这组“科举”坛,但见坛身腹部画有龙形纹饰者,则肩部写有文字,且字与字之间用卷草纹相隔;有坛腹书字者,则将字指塑于如意纹中间,如“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坛。书写的字体有隶书、有行书等书体不等。字写得潇洒飘逸、干练有力,可见陶工也应当是练过书法的,或者请善书者写好再依样画葫芦“指塑”在坛体上的。而其间的卷草纹虽三笔两画,逸笔草草,却也干净利落、简洁得体。 特别是坛身腹部的龙被陶工们指塑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见这龙腾云驾雾、首尾相顾,翻滚腾跃,似乎要从坛上跳将出来!看着坛体上的活灵活现的龙,您会感觉就像来到了舞龙的现场,那张牙舞爪的喜庆的龙似乎就要朝您扑面而来。而这些釉面上纹饰与动物或是文字却都是陶工们用自己的大拇指一笔一划地“指塑”上去的。 说起在宜均陶坛上面作书塑画的“大拇指”艺术 ,可是宜均工艺方面的一大特色。它是采用了堆贴花等装饰手法来完成的。之前陶坛的制作与做紫砂的工序一样,之后在坛坯的基础上再用泥料堆贴花。制法是将泥料在手中搓成所需的球、条状,然后再用大拇指将其直接贴到器物外表上,接着根据纹样造型的变化,层层堆叠。所以,这种堆贴技艺被誉为“大拇指艺术”。 陶都宜兴除了紫砂茶具、紫砂壶之外,历来以盛产各式陶坛、陶罐、陶缸而名扬天下,笔者在全国各地的寺庙和道观里所发现的荷花缸、太平缸等一类盛水养殖荷花、消防灭火所用的这些坛罐缸都几乎出自宜兴。有人统计过,全国各地酒厂库房中存酒所用的酒坛也大都来自宜兴。而在民间,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和大小不一的缸都和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必备的生活器具。可是这些藏品经陶工们的巧手梳妆打扮后,立马使它们或从龙从凤,或从喜从庆,满足了多少举子和举子家庭的深情期盼!而且,宜兴坛罐缸等粗陶早在有清一代的后期还远销到了海外,这不能不说是宜兴人的骄傲! 正因为陶工们精湛的“指上艺术”“点粗成细”“点铁成金”,将均陶化身为精致的藏品,把坛罐缸领进到了人们日常的收藏与观赏视野,进而成为宜均陶瓷文化领域的宠儿。 至于坛体施酱色釉,笔者猜想,或与耐脏有关。君不见这些坛坛罐罐为人们生活所用,施亮丽色彩很易被弄脏。酱色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所谓紫金并非真紫色,而是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我们所食用的芝麻酱的色调相近,故而得名酱色釉。 陶体上或其他器物上面的吉祥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前景向往的一种寄托方式。我们知道,吉祥语是一种具有吉祥意义用于向他人或自己表示祝福的词语,具有祝福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还具有动力与安慰的功能,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时代特色。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之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特别是古人在他们的后人参加科举考试前,如果能赠送一些能给考生带来好运的词语,最起码在人的心理方面会起到一个安慰的作用。于是人们用“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吉利和喜庆的话语来安慰、激励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迎考。而事先定制陶坛储酒以备考中状元后庆贺那更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读者朋友知道,庆贺中举最好的方法非喝酒莫属,这和娶媳妇嫁女儿是一样喜庆的事情。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江浙人有一个风俗习惯,即在生下女儿后,要把3坛酒埋到地下,待女儿长成出嫁时开坛庆贺,所以他们戏称生女儿是得了一个“三坛子酒”,这和中举喝酒是一个道理。 至于为什么要选用陶坛贮酒,千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因为陶坛容器透气性好,保温效果好,陶坛本身含有众多微量元素能促进酒分子结合作用;用陶坛贮酒,其氧化、酯化、反应快;能用陶坛贮酒,能促进酒体老熟速度,使酒口味醇和。有专家说,中国白酒特优老酒香气产生最佳途径仍是靠陶坛贮存3年以上方可出现,至今没有别的更好办法,于此可见陶坛的重要性之一般。 再说科举吉祥语,如“三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这些科举吉祥语均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衔,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但是在古代社会连中三元的考生很少,有人统计过,在自隋代至清代末期历时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代政府通过开科考试共录取进士约10万人,其中作为进士中绝对精英的状元总数约为800人左右,其中仅有17人连中三元,可谓凤毛麟角! “连中三元”和“三元及第”是一个意思。因为汉族传统吉样语言具有谐音的效果,所以人们喜欢用荔枝、桂圆、核桃构图来表示这件事。因为图案中这三种果实都是圆形,即谐音象征着“三元”,寓意考试成绩优异,不断进取,喜报频传。 而“五子登科”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五代时后周朝有一个人叫窦禹钧的人,他是渔阳(今天津蓟县)人,他跟他的哥哥窦禹锡,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人;窦禹钧在朝做官,官居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非常重视和热爱教育,他曾经自己出钱建了一所“义塾”,聘请各地有名的名老师前来任教,凡有才爱学但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皆可入学学习,此举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窦禹钧还十分重视家教,他家藏书很多,他对他的5个儿子要求的都很严格,加上他教育得法,因此5个儿子相继登科,都很有出息,当时人们将其称之为“窦氏五龙”。 与窦禹钧同时代有一位诗人叫冯道,他为此曾专门作了一首诗赞扬窦禹钧,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诗中“燕山”指窦禹钧为燕山人,“灵椿”一句赞窦禹钧做事很有办法,“丹桂”一句赞窦家五子有出息。此故事后来流传民间,就被称为“五子登科”,是中国民间极为向往的一件天大喜事。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即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这件事,并逐渐形成“五子登科”这句成语。 讲到科举,说到宜均“科举”坛,就应当知道“宜均”是怎么回事。宜兴均陶生产很早,应当是始于宋代。它是从原先粗陶的基础上,通过釉料配方变化、经窑变而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早在1935年,一件“宋钧窑天蓝窑变深紫蟠桃核笔洗”(这里的“钧窑”非宜兴之窑),就曾获英国伦敦博览会奖章。展评该件作品时,展方加注说明称“原名仿宜兴均窑里蚌式洗”。此件作品原是北宋宫廷陈设使用的贡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宜兴均陶在宋代已颇负盛名,这也是迄今宜兴均陶发端北宋的早期佐证。在岁月的流转中,宜兴均陶至明代开始盛行。因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址在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故称均窑,又称均陶、宜均、均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