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家底惊喜多多 普查中收获的新成果让人惊喜。例如,自治区博物馆完成对20世纪50年代黄文弼先生考古所得四十箱文物的整理、建档工作;在自治区博物馆的古籍中发现了宋元珍贵刻本;在哈密发现一批古生代时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有翼龙蛋、恐龙化石、猛犸象化石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自治区文物局普查办文物认定北疆专家组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工作途中,还发现一处人类早期居住洞穴遗址。 黄文弼先生(1893—1966)是中国新疆考古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一生四次到新疆考察,对新疆考古贡献卓著。1957年,年过花甲的黄文弼第四次进疆,一年里,他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同事调查了古城、遗址及寺庙,足迹遍及南北疆的哈密、伊犁、焉耆、库车及阿克苏、喀什、巴楚、和田等地区,采集了丰富的资料。当时比较珍贵的文物运回到北京中科院考古所,因为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配合工作,一些相对完整的资料就留存下来,这四十箱未拆封、登帐的文物就此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 “自治区博物馆2011年底决定下大力气开展文物清库和部分藏品的建档工作,以彻底解决几十年遗留下来的一些老问题。不曾想,我馆的清库建档工作竟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契合”,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刘炜说。黄文弼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文物原编号3900号,13000多件。整理工作从2012年3月开始,整整做了两年,仅陶片就清理出六千多件,从中发现了两块珍贵的景教石碑。对一些信息缺失的文物,都找专家确定了具体年代和名称。“这批文物的登记入账,为研究黄文弼先生的学术史和新疆历史与考古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自治区博物馆的500本羊皮民族文字文献经书也得到整理。这批察合台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文字的羊皮书,年代多在清代,最早的有500年历史,是20世纪80年代在南疆各地征集的。由于是古代和外国文字,以前一直未曾整理,有总数而没有明细,连书名都不清楚。在普查中,博物馆请来专家,翻译、整理好目录,目前相关图册已出版。 与此类似的还有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480余册藏传佛教经书。一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时从博乐的藏传佛教寺院移交而来,另一部分是从乌苏县公安局移交而来。其中大部分为清代佛经,以藏文为主,以及少数蒙文、汉文佛经。2013年,博物馆请西南民族大学索南才让教授两次来馆,经过近半年时间,翻译、整理好目录,初步摸清其内容为藏文《大藏经》之《甘珠尔》和《丹珠尔》,为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责任编辑:admin) |